藏族跳神面具世上的事真是無奇不有,好端端的一張臉,偏偏要用一樣東西來把它遮掩,或者來進行裝飾,以造成意外的觀賞效果。人們對這樣的東西沒有覺得怪誕,反而還格外喜歡它,這是一件什么樣的東西?這就是在云南無處不見的面具。云南是歷史上多種文化的交匯地,因而從中國內地傳來的面具,在種類上就比其他地方多,流傳范圍也更廣。
如今這門古老的藝術在許多地方消失了,在云南這個神奇、偏僻的地方,不但流傳著,而且發展為新奇怪異、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當地的人們將其運用于娛樂、演藝、祭祀等各種活動,而外地的來客,則被它自然的神韻、原始的氣息、獨特的造型所吸引,將其作為陳設和欣賞的稀罕物。云南面具以其獨有的風采,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在民間文化的土壤中扎根很深,從古至今長盛不衰。云南面具形制多樣,造型豐富,內涵深邃。我們先從宗教禮儀面具探尋起。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將人類生存的世界劃分為相互隔離而又相互聯系的兩個部分,比如天與地、神與鬼、陽間與陰間,凡人是無法與這兩個部分相通的,只有巫師能借助神力將這兩部分連在一起。巫師溝通此岸與彼岸的活動被稱之為跳神,而跳神時,巫師就要戴上面具,使旁觀者產生巫師已經同神靈合為一體的感覺,跳神面具因而廣泛流傳。
云南最有特點的跳神面具應當是藏族面具了。在藏族寺廟里,每當舉行跳神法儀時,就有眾多戴著面具的神鬼角色出場。這些面具多達數十種,全堂出場蔚為壯觀,讓人震撼。其做工精良、造型奇異、色彩斑斕,顯示出雪域文化空靈超凡的氣質,既讓人恐懼,又令人向往。節祭面具無論數量還是形制,都是云南面具中比較多的。
云南有26個民族,幾乎每個月都有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節慶活動。每當節日到來時,除了穿上五彩繽紛的民族服裝,奇幻神秘的面具也成了人們喬妝打扮的重要物品。戴上面具,遮掩了人們的真實面貌,拋棄了世間的煩惱,人的本性就可以盡情地發揮出來,恣意去同慶共祭,迎神祈福。
彝族是云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民族。因地域的影響,它的面具數量最多,形式多樣。彝族的紙扎面具,先用竹條、竹篾扎好框架,再裱上紙,涂上鮮艷的色彩,充滿質樸生活的味道。畫有虎頭的葫蘆瓢面具是彝族的獨創,造型粗獷豪放,獨具韻味。將葫蘆一剖為二,民間藝人用鮮艷的色彩勾畫數筆,再用燒紅的火鉤在表面戳些黑麻點,便儼然成了虎虎生威的獸中之王了。
這種簡樸寫意的表現手法,顯露出人類童年的稚趣,表現出強烈的動感和非凡的氣勢。數量最多的是木制面具。選取紋細絲順、不易變形的木料,先砍成大樣,畫上墨樣后用鑿雕刻。高明的藝人是不需要畫稿的,用一把斧頭和幾把尺寸不同的鑿子,便可以放刀直干。在云南少數民族的眼里,神靈是沒有統一規范的,這就給民間藝人們提供了充分發揮想像力的空間。
因此每個民間藝人創作的面具是不相同的,比如:同為天公、地母面具,有的樸拙自然,有的濃妝艷抹。雖然造型五花八門,但是不管是人,是鬼,還是神仙,都力求變形夸張,其目的就是要讓信仰者在視覺上產生一種強烈的沖擊,以保持他們與面具所代表的鬼神在心理上的距離。
節慶歌舞表演面具,主要流傳在傣族和壯族之中。傣族在節祭日都要表演孔雀舞,傳統的孔雀舞并不像今天那樣擬人化,舒展動人。在過去的年代里,表演孔雀舞者必須戴上面具。這種面具多用木頭雕刻而成,五官清秀,面呈粉白色,頭戴蓮花邊塔式花冠,容顏安詳。在跳孔雀舞時,還要配上戴著面具的動物或人。這些配角的面具用紙制作,一般在泥模上一層層糊紙,干后剝離下來,再涂上顏色,最后還要涂上蛋清或上清光漆。
這是一種質樸簡潔的面具,透露著原始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