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著名主持人吳曉平說“我支持孫中山銅像回新街口”,南京大學教授張憲文卻表示“新街口已經不適合放銅像”;南京作家、文史專家薛冰認為要迎也應迎回第一尊銅像,中山陵園文博專家劉維才卻說,還是用原來的銅像好…近日來,幾乎和市民一樣,專家們就孫中山銅像是否應當遷回新街口也陷入了無休止的爭論。
交通擁堵、環境嘈雜、氣勢不足…為什么8年前孫中山銅像那么容易就搬走,而8年后回歸之路卻遇到了這么多的問題?當年說好要遷回來,為什么不把周邊的高樓控制好?如果銅像從未離開,你想想今天的新街口會是怎樣?昨天,一位自稱是在南京政府機關工作的讀者和記者一番深談,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歷史遺跡一味為城市建設讓路,究竟得失幾何令人深思。
快報記者張星孫潔“現在大家對是否搬回來、搬回哪一尊、是朝南還是朝北、環島該多大等問題爭論不休,要我看來,只要用一個判斷標準就可以得出最好的答案,那就是想想如果銅像從未搬走,新街口現在會是什么樣?因為銅像當年本就不該搬走!”昨天中午,一位自稱是在南京政府機關工作的讀者給記者打來電話表示,現在無論是支持派,還是反對派,其實都非常認同孫中山銅像對于南京的意義,無論是“靈魂說”,還是“高樓之下反顯矮小說”,無論是“怕吵說”,還是“喜繁榮說”,都飽含南京市民對孫中山銅像的崇敬之情。
現在之所以爭議重重、問題多多,就是因為新街口的尺度變了。“當年搬走時就說好要搬回來的,如果從那時起遵守這個諾言,嚴格控制周邊建筑風格、高度,怎么會陷入今天這種讓銅像有家難回的境地?”這位讀者表示,這其實反映了城市規劃建設沒有一貫的制約,如果今后所有的歷史文化遺跡都像銅像一樣,為了建設一遷就走,回來的時候就困難重重、干脆不回來了,何談保護文化遺跡?
“如果銅像從未搬走,我想新街口也許會比現在更美!”孫中山銅像“兩進兩出”新街口,在銅像不在新街口的日子里,新街口到底發生了哪些后來阻礙銅像回來的變化呢?最明顯的莫過于高樓林立。“這些高樓都是辦公樓,但無論是建筑藝術還是歷史價值,能比得上當年民國建筑嗎?
要知道,現在東方商城這個角落上,曾是民國時期的中央銀行!而且辦公高樓和商業區重疊在新街口,在城市規劃上也不是最好的做法。”這位讀者的說法得到了民國建筑專家、東南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所所長周琦的認同。周琦告訴記者,除了中央銀行,以前德基的位置是勝利電影院,這兩個是新街口被拆的最具價值的民國建筑。此外,新百這邊曾是一座民國商場,金陵飯店東側的郵局邊還有一幢民國建筑。
“以前四個角落上都是四五層高的房子,到上世紀80年代金陵飯店開建前,中心大酒店邊上的福昌飯店還是新街口最高的建筑。”周琦承認,如果銅像一直在新街口,無疑四周新建改建的所有建筑都應當與其風格協調,高度要受限,新街口的民國風情將更顯著。讀者表示,現在銅像因高度與新街口不搭調難回歸真令人難過,更重大的損失是新街口建筑高度失控,以及中山門內維景酒店高樓破壞中山東路整體民國景觀,南京正在逐漸喪失城市特色。
同樣,對于目前“環島多大才能不影響交通”的爭議,很多讀者感到“可笑”:“如果當年銅像一直在新街口,削減環島能輕易通過嗎?肯定很難!現在不少市民、專家給的建議不過是增加到直徑10米,為什么爭議就這么多?”讀者表示,銅像搬走前,中間50米的大環島一直是游人拍照留念的好地方,車輛繞行環島也可以遠遠地觀瞻,可算得上“南京必到的景點”。
就像南京長江大橋,雖然交通擁擠不堪,專家多次提出要取消人行道、自行車道給快車道,可是從未實現,而且屢遭“板磚”,就是因為大橋不僅是交通橋梁,還是文物,具有巨大的歷史文化意義和無法估量的旅游價值。至于交通,正如南京交通規劃研究所的專家所說,反正環島無論大或小,肯定都要影響交通,路口再擴也就這么大,可車輛通行需求卻永遠在漲,根本的辦法只能通過調節周邊道路、增加地下軌道交通來緩解,拆環島能有多大用?
留環島是否更具價值?“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建筑和雕塑是城市歷史文化最好的載體,孫中山銅像就是最能展現南京特色、標志南京的東西,這就是我認為銅像為什么一定要回新街口的原因!”一位讀者斬釘截鐵地說。他告訴記者,總有外地朋友來寧游覽找他做向導,“可是我總是勸他們別來,因為真不知道該把他們帶到哪里去看!夫子廟從建筑到古玩,都是‘仿古’,一眼就被看穿;
總統府自從落了陶林二公祠我就不去了,因為歷史已經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潘群表示“自己也有同感”,他有一位學生現任青島大學旅游系主任,來南京先看夫子廟,沒啥感覺;再看明孝陵,“里面的展覽全是假瓷器,而且還不是高仿,真是讓人難堪!”潘教授表示,歷史文化的魅力和千年的文化傳承是無法復制的。
“我現在就希望南京能把孫中山銅像迎回新街口,而且最好要是1942年版的那一座,我才好告訴來訪的朋友們、我的子孫們,這是民國時期的真東西啊!它民國時就站在那里了!正如歐洲許多城市一樣,幾百年前它在那里,幾百年后還在那里!這樣的城市才能真正讓人對歷史產生敬畏感,永永遠遠散發其無與倫比的魅力!”這是很多讀者心底的呼聲。
對于銅像遷回面臨的困難,市民普遍認為,遷回的決心需要堅定、放置的方法要謹慎決定,也許當年的搬遷就根本不應該,值得反思。據了解,1942年版的老銅像是因為“文革”原因被保護性搬走,實屬不得已,而1996年版的銅像是2001年為建設地鐵而搬走的。“應該好好地反思,建地鐵就一定要搬銅像嗎?從技術角度說,沒有技術達不到一說,只是工期要更長、資金成本要多些而已。
”市民總結發現,地鐵、道路每三五年就能建一條,要多新有多新,要多好就有多好,可是文物遺存不一樣,恢復難度大,更變不出來!如果當年知道銅像搬走就再難回來,誰會同意把它搬走?本次征求意見,也有不少聲音建議把銅像放到鼓樓廣場或大行宮。“論與中山先生的淵源,鼓樓廣場比不上大行宮總統府。”有讀者表示,受新街口商業建筑的沖擊,中山東路的民國建筑群落西起點實際已從新街口退守至大行宮。
記者注意到,最新版的南京城市總體規劃取消了原有十大歷史文化街區里中的“中山東路民國建筑群落”。就此,南京市規劃局編研中心總工劉正平表示,這是因為其中的建筑基本已身列文物,得到了更高級別的保護,同時該片民國建筑大多呈點狀,沿路串成一線,和街區的成片形態不太一致,因此在街區名錄中取消,并不意味著該群落保護級別降低,可這也意味著并不是中山東路沿街所有建筑都要體現民國風情,建筑的保護只能“自顧自”了。而就在這兩年,洪武北路到太平北路民國建筑拆得比較多,雨花巷、鹽務署等老樓相繼被拆。
劉正平表示,以前這里的民國建筑從新街口一直到中山門,現在新街口到洪武北路就剩下兩三座老樓,而從大行宮到中山門之間的基本保存完好,中間就出現了“斷線”。如果孫中山的銅像還在,新街口能時刻記住自己的民國特色與風情,會不會為那些被拆老樓爭取多一線的生機呢?
孫中山的銅像實際與中山東路的民國建筑一樣,都是“一退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