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麥積山石窟素有“東方雕塑藝術館”之稱,為使甘肅的這一藝術珍品能更好地呈現在游人面前,目前,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運用了現代化技術保護石窟。麥積山石窟至今保留著194個窟龕、7000多尊造像、1000平方米壁畫。由于山體構造有裂隙,有些洞窟長期滲水,窟頂壁畫部分酥軟、脫落。
為解決這個難題,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投入89萬元,運用現代化手段進行了治理?,F在,監控人員用鼠標輕輕一點,就能清晰顯示某一洞窟的現場景象,若出現問題,可以及時得到解決。在此基礎上,石窟藝術研究所又與敦煌研究院等單位合作,準備用3年時間,研究設計出50多個“重病號”洞窟的搶救修復方案。登上麥積山4號窟上七佛閣,站在懸空棧道上,把各色花瓣或五彩紙片,向山下撒去,只見五彩繽紛的花瓣或紙片,紛紛揚揚,飄飄悠悠,下落一會兒,忽又上升一回,在空中形成天女散花之奇觀,因此,此地又稱“散花樓”。
這種奇觀,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七佛閣是釋迦牟尼佛現身說法的地方。佛閣修好后,釋迦牟尼就位說法時,山下弟子畢恭畢敬,目不旁視、全神貫注地聆聽。七佛閣的28位飛天仙女,為了試探聽法的弟子是否真心信佛,便想了個巧妙的辦法,即從空中向坐在地上的眾弟子撒花瓣,如果是真心信佛,花瓣只會在他們頭頂飛旋,落不到身上,否則花瓣便落滿全身。
于是,28位飛天仙女,手提花籃,廣撒花瓣。頓時,各色花瓣,從天飛來,流光溢彩,香味彌漫,但眾弟子視若不見,聞若未聞,仍專心聽法。花瓣只在空中飛舞,沒有一朵落在他們身上…這個傳說充分反映了古代天水人民尊崇佛教,奉行佛教的風俗?,F在,在散花樓撒花瓣或紙片,已成了一項中外旅游者喜愛的民俗活動。麥積山5號窟,名曰“牛兒堂”,中間龕門前有一摩首羅漢,站在一只臥著的牛犢身上。
這個牛兒,塑造得相當動人:圓圓的眼睛,頑皮地注視前方,腳雖屈著,卻似乎要躍起的樣子,最出色的是把一只牛犢所具有的稚氣和活潑表現出來了,相傳,這頭牛犢是一頭神牛,動一動就會地震,天王雙腳有力地踩住了牛犢的脊背。從此,牛犢再也不能活動和吼叫。在牛兒堂西端有一條可容1人通過,長約10米的隧道,門頂刻有“小有洞天”4個字。
相傳在明朝農歷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個州官,游麥積山廟會,一時興起,想從七佛閣的鐵鏈上,用鷂子翻身的縱躍姿勢,游蕩到牛兒堂去,居然成功了??墒钱斔痉€在牛兒堂,定睛向下觀看,只見懸崖陡立,山谷人群如同螞蟻,頓時頭暈目眩,腿軟抖顫,再也不敢邁步了。眾衙役只得火速請來一群石匠“鑿開了一個小洞,州官才從洞里爬了過來,至今當地還有領略“鷂子翻身”的民俗活動。麥積山第43號洞窟,是個奇特的所在,它的外形為崖閣式,模仿漢代宮殿結構,出檐,有尾、額枋、斗拱八角型或四角型立柱。據說這是當年藏放魏文后靈柩的地方,這里記載著一段哀怨的歷史故事。
魏文后,名乙弗氏,很得魏文帝敬重。她共生兒女12個、皆早夭亡,惟留下二太子,在秦州任刺史,稱武都王。東魏和西魏對立,東魏強大而西魏弱小,東魏的實權掌握在高歡手里,而西魏卻由宇文泰控制。東魏和西魏為了加強統治,都竭為拉攏北方的強敵柔然國。先是東魏以公主嫁給柔然國主,宇文泰強迫西魏文帝娶柔然國公主郁久為后。廢乙氏到麥積山出家為尼。生性暴戾,心腸偏窄的郁久對乙佛氏一直不肯放過,魏文帝只好敕令乙佛氏自盡。乙佛氏飲恨自盡后,太子武都王在麥積山鑿龕葬母,稱為“寂陵”。
后來,魏文帝駕崩,眾大臣按其遺囑,將乙弗氏墓遷出麥積山,與魏文帝合葬永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