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已經是第六屆的上海雙年展相比,“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還很年輕。但年輕人的激情卻在秋日里的北京噴薄而出,以5天超過2億元的總成交額令人驚艷。“藝術北京”主打當代藝術,當概念性的繪畫、雕塑乃至裝置藝術云集農業展覽館這座古老莊重的蘇式建筑時,視覺與觀念的反差本身就構成了一種獨特展示效果。
“農展館又裝修呢?這么大噪音市政府也不管管。”當記者乘坐的出租車停在農展館門前時,出租車司機向記者發出這樣的牢騷。而實際上,“工業噪音”來源于農展館廣場上的“年輕藝術”區,20多位現居北京,卻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年輕藝術家正通過Video、音樂、表演等形式帶來他們對于北京的不同感受。
類似的反差在展廳里同樣存在。記者發現,在農展館三個展區內,有近三分之一的觀眾是外國人。當他們津津有味的品評那些或夸張、或抽象、甚至略顯怪異的當代藝術品時,一些中國觀眾卻皺起了眉頭。“這也算藝術?太夸張了吧,不知所云。”一位年紀略大的觀眾在臺灣第雅畫廊展區內對記者說。自從今年年初蘇富比拍賣行首次在紐約舉行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會成交火爆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突然爆發出驚人的市場潛力,成為各路人馬群起爭奪的焦點。與此同時,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懷疑聲音也一直存在。
如何讓仍處于傳統與現代之間,藝術教育尚未普及的中國老百姓理解、接受當代藝術,將決定中國當代藝術能否具有長遠的生命力。“‘藝術北京’的目標就是超越,它不僅要超越國內藝術博覽會的現狀,也力圖跟隨國際藝術博覽會的潮流律動。因此,它不再是對展出的內容沒有過多要求的簡單平臺,而是將學術和商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甚至通過強調學術而超越了商業。”這是策展人對“藝術北京”寄予的希望。
為了讓“藝術北京”的品牌成為影響國內外藝術資源的市場指向標,進而擴大自身的影響力,藝術北京的組織者作了大量而充分的準備工作。從200家參展畫廊中甄選出100多家參展,參展的來源地來自12個國家與地區: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亞洲其他地區的畫廊有韓國、日本、印尼;歐美地區的畫廊有德國、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美國、墨西哥等國家。尤其是亞洲地區的參展畫廊幾乎囊括了本地區的所有精英,而阿拉里奧畫廊、常青畫廊、空白空間、香格納畫廊等北京、上海標志性畫廊的積極參與,更構筑了“藝術北京”的基本本質。
藝術北京所展現出的國際化陣容,一方面得益于藝術北京藝術委員會嚴格執行的博覽會準入制度,另一方面也客觀反映了博覽會組織者在爭取國際資源上的關注度。藝術北京的執行總監董夢陽表示:“我們設計整個藝術北京2006將呈現5:3:2的格局,即中國的畫廊占整個博覽會的一半,亞洲和歐美的畫廊各占30%和20%。經過考察和研究,在各國本土的博覽會,這樣的格局是最合理的,也是最能實現推動國內藝術市場,搭建國際交流平臺的格局。
”由此我們更可以期待,通過如安迪.沃霍爾、達明.赫斯特、阿曼、朱德群、趙無極、方力鈞、岳敏君、周春芽、曾梵志、楊少斌等眾多著名中外當代藝術家的原作在“藝術北京2006”上的亮相,而為當代藝術品收藏家、藝術愛好者所提供的這樣一個難得的機遇。“藝術北京”執行總監董夢陽曾策劃過兩屆畫廊博覽會,但在談及本次策展時他卻表示:“我其實不是現下所認為的學術策展人,我是一個藝術商業活動組織者,可以說是一個服務商。在藝術品進入商業市場的過程中,提供專業的服務。
”展覽的結果應該讓他滿意,5天2億元的成交額超出了很多人事先的想象。而在展覽期間舉辦的“藝術經濟”論壇上,所關注的也不僅限于當代藝術本身,而是涉及藝術投資基金、畫廊的操作經營方式、媒體于藝術市場的責任等貼近市場的話題。
在兩大主題論壇之一的“藝術投資的策略與藝術基金的管理”討論中。以紐約蘇富比拍賣行資深副總裁唐冠科為代表的“藝術至上派”就與以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合伙人張帆、美國巴克萊基金總裁李濤為代表的“資本至上派”觀點涇渭分明,使聽眾再度對藝術與資本的關系產生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