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書畫30年——紀念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藝術成就展”將于2008年9月20日在北京舉行,日前本次畫展新聞發布會在北京金臺藝術館隆重舉行。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藝術隨著改革的歷史車輪駛向今天的時候,回首過去的30年,仿佛是在翻閱一部中國改革開放的史冊。30年中國書畫的歷史是與整個中華民族改革開放的歷程同步的歷史。
30年滄海桑田,神州大地由貧窮走向富裕、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孱弱走向強盛,時代的轉換與變革向傳統的中國書畫藝術不斷地提出挑戰,也給予中國書畫藝術推陳出新的機遇。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回顧、審視中國藝術走過的30年歷程,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和藝術規律,開創中國藝術創作嶄新的局面,為弘揚民族藝術做出新的貢獻成為本次畫展的初衷,從某種意義上講,本次畫展也將體現整個中國藝術界的使命感。
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發展的三十年。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書畫界和整個國家同步進入了反思和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中國書畫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更重要的是表現在藝術思想的解放,藝術家的個性風格得到極大的表現;
藝術的形式美和筆墨技巧的新探索得以空前的自由發揮。古老的中國書畫藝術,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繁榮興旺的局面,是中國書畫歷史上發展最迅速、成果最顯著的時期。“書畫30年——紀念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藝術成就展”系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書畫藝術委員會成立后承辦的第一次大型文化活動,本次畫展將面向全國邀請當代有重大藝術建樹的藝術家征稿,展出反映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繪畫作品200多幅。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展覽同時將當代藝術納入進來,由TOM美術同盟作為戰略合作伙伴負責展覽作品的邀請工作及特別宣傳等。
據悉,畫展在北京首展后還將在上海、浙江、成都、深圳、香港、澳門、臺北等地巡展。用書畫作品記錄改革開放三十年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反映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謳歌頑強拼搏的進取精神,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發展,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是舉辦本次畫展的宗旨。相信在未來的歲月里,更具自信的中國藝術家們會創造出更為壯麗、更新更美的藝術世界。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改革開放已走過30年歷程。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偉大勝利的30年,也是我國書畫園地空前繁榮,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為此,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中國國家博物館決定聯合舉辦“書畫30年·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藝術成就展”。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展事。
內容:反映改革開放30年間社會變遷的書畫杰作;體現改革開放30年間書畫創作成就的代表作;作品含書法50件、中國畫80件、油畫30件、巖彩畫30幅、水彩畫10幅、當代藝術作品30幅、雕塑10尊共230件左右。
聯合主辦: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中國國家博物館承辦單位: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書畫藝術委員會藝術指導委員會成員:文懷沙、王琦、華君武、張仃、鄧琳、靳尚誼、沈鵬、黃永玉、吳冠中、歐陽中石、王學仲、謝云、劉勃舒委員:王平、張陵、陳巖、宗同昌、張毅、張明亮、宋文京、趙亞強、沈天舒、高少鵬、李義新、劉滸山、魏日勝、羅新昌。
專家評審委員會:中國書協、中國美協、榮寶齋、故宮博物院等專家共七名。合作媒體:中央數字電視書畫頻道、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中央電視臺藝術鑒賞欄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鳳凰衛視、廣東衛視、北京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每日電訊、光明日報、文藝報、文化報、藝術報、經濟日報、中國書畫報、浙江日報、中國房產報、中國貿易報、香港大公報、澳門日報、中國書法雜志、美術雜志、榮寶齋出版社、讀者雜志海外版及其它主流收藏界雜志、TOM.COM、新華網、雅昌藝術網、新浪網、人民網、搜狐、騰訊、國家美術網、網易等主流網絡媒體及全國各省市主流媒體共100家。
中國國家博物館于2003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直屬文化部。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建成,是一座以歷史與藝術為主、系統展示中華民族悠久文化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于一身,將系統收藏反映中國古代、近現代、當代歷史的珍貴文物,并通過舉辦常設基本陳列和多種專題陳列,向國內外公眾全面地展示與宣傳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進程與輝煌文化,介紹世界文明與優秀文化。
通過高水平的歷史學、考古學、文物學、博物館學研究,不斷豐富和深化人們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推動博物館事業發展。國家博物館還將成為首都中心區供公眾進行高品位的文化享受的重要場所。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是全國性聯合性社會團體,創立于1992年,主要任務是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國際交流;
上級主管單位文化部;前任主席葉選平,現任名譽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經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現任主席全國政協常委高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