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4月份的拍賣,因為這個月對于整個藝術市場實在太重要。從4月9日算起連著三周,杭州每周將舉行一場大型藝術品拍賣會——在經歷了2005年整個市場的火熱與起伏跌宕后,2006年中國藝術品市場走牛?走熊?還是走平?就看杭州這個大號的晴雨表了。2005年底,中國內地雨后春筍般的冒出了大大小小無數家拍賣公司,而拍賣會,也像吃了春藥般的從過去的一個月一場,變成了一周數場。
就在某些人一臉壞笑地等著回家數銀子的時候,日漸成熟的藏家們,卻從不分高矮胖瘦、王老虎搶親似的搶購藝術品,“進化”到了分品種、講質量地擇優錄用。這讓一部分惟錢是親、把蘿卜白菜與靈芝人參混在一塊兒推銷的公司立馬嘗到了苦頭——蘿卜白菜們不僅沒賣掉,還搭上了印刷費、場租費,而精明的大公司們此時卻都選擇了休養生息,去年12月至今,京滬杭沒有辦過一場大型拍賣會。開春啦,敢說敢干的浙江人沖在了前面。
4月9日,杭州新僑飯店,浙江南北大型春拍;4月16日,浙江國際大酒店,浙江中財春拍;4月19日,杭州華辰國際飯店,浙江保利春拍。雖然三家風格各不相同的公司像事先商量好了似地排出了這么一個順序表,一向穩健的“南北”先做,玩當代的“中財”居中,少壯派“保利”殿后,但看得出來,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大家都小心翼翼地作了揚長避短式的調整:比如說,消滅“白菜蘿卜”——小名頭、品相差的統統不上,以至于前幾年動輒一兩千件作品的南北這一次算上油畫才只有900件,其他兩家就更少了;
都開始玩油畫——有浙江畫院藝術事務所撐腰的“中財”一氣兒上了270件,“保利”也上了177件,謹慎的“南北”卻只上了60件,但覆蓋老中青所有的大名頭;再比如說,全國各大畫派一網打盡以便把各地的藏家都吸引來…中國:嶄新的當代藝術前沿據4月1日的《紐約時報》報道,自2004年10月起香港蘇富比的三次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成交總值分別達到了295萬美元、527萬美元和901萬美元,節節攀升的成交量讓蘇富比把這一場的拍賣直接放到了當代藝術的中心紐約。“這是一個有待發現的市場,”蘇富比亞洲與澳大利亞區執行董事司徒河偉表示,“看到全世界的買家競相出價真讓人吃驚。
”專場的圖錄好像是知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花名冊”:徐冰、艾未未、張洹、岳敏君、張宏圖、王廣義、劉煒、吳山專、丁乙、李山、向京…甚至包括李繼開等年輕畫家作品。當天,總共有245件作品參加了拍賣,流拍的僅25件,拍賣總額高達1320萬美金,遠遠高于蘇富比預期的800萬美金。
3月31日這一天,全球各地150位買家的電話競投讓25位蘇富比職員應接不暇。4500本拍賣圖錄,盡管要40美金一本,仍然被瘋狂的藏家搶購一空。臺下的觀眾中摻雜著亞洲、美洲和歐洲的藏家和畫商。雖然其中不少已是經驗豐富的老手,確是紐約市場的生面孔。“當代藝術沒有國界”,MeraRubell說,這位來自邁阿密的藏家在拍賣大廳坐了一整天,“真是激動人心”。
Rubell和她的丈夫Donald是最早介入當代藝術領域的收藏者,在公眾根本不知道MaurizioCattelan、RichardPrince、ElizabethPeyton以及ThomasStruth是誰的時候,他倆就開始收藏他們的作品。2002年,她還與中國概念派藝術家、攝影家張洹一道,花了6周游歷整個中國大陸——張那時還是北京“東村”藝術群落的一名藝術家,如今他的作品已經進入了蘇富比的圖錄。張洹創作于2001年的雕塑《和平》是此次拍賣的一件重頭拍品,它包括一座裹有金箔的青銅鑄鐘,一個與鐘垂直的人體,以及一個木框。
這件2003年曾在美國曼哈頓Ritz-Carlton廣場展出的作品,被一名匿名的電話買家以40.8萬美金買走,超過估價的兩倍。張的另一張攝影作品《把魚塘的水面提高》居然也拍出了高出估價兩倍的7.8萬美金。6個買家爭購岳敏君1998年的自畫像式的隱喻作品《獅子》,最后的贏家也是一位電話買家,此人花了56.48萬美金購得,而此前岳敏君的最高拍賣紀錄是15萬美金。
MichaelGoedhuis,一位長期與倫敦、紐約的畫廊進行中國當代藝術買賣的畫商,也出現在了這次拍賣中。他相中了徐冰的作品《會飛的鳥》。此次拍賣圖錄的封面上印的是這件作品,這幅估價為25萬~30萬美金的作品,讓Goedhuis花了40.8萬美元。
Goedhuis認為,此次拍賣證明了紐約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價值的重要平臺。中國當代藝術已經突破了國界的限制,在未來的十年內將一路上揚。而對于某些藏家來說,這種預言已經成為現實。一位曼哈頓的藏家SueStoffel從1990年起就一直在買進中國當代藝術品,她說自己的藏品價格已上漲了100倍,而她認為“上漲還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