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香山幫杰出匠人徐永甫、徐和生制作的蘇式古典建筑木結構模型,其繁復精美和工巧匠心令人嘆為觀止。插畫家幾米專門為上海雙年展創作的120幅作品與展廳內的現代雕塑相映成趣。第6屆上海雙年展在蒙蒙細雨中開幕。開幕當天展廳內人頭攢動“很多實驗藝術作品,人們會看不明白。但當代藝術的好處是,總能給你帶來思考和啟發——我們是為這些具有啟發性的東西搭建平臺。”9月5日的上海細雨霏霏,國畫家、上海美術館館長方增先在第六屆上海雙年展開幕式上簡潔明確地點出了大展的現實意義——培養普通市民的藝術欣賞習慣,推動當代藝術的前進腳步。
明星藝術家遭遇傳統經典設計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94位藝術家的100多件作品在9月6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大概有近70%的國外藝術家的作品,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占30%左右。99%是新作品。”策展人之一黃篤對本屆“超設計”雙年展的“國際性”和“創新性”頗為自信,他本人就推薦了3位分別來自印度、德國和日本的藝術家。雙年展總協調人張晴的話卻是喜中有憂:“每天都有記者問我,奈良美智、馬修·巴尼會不會來,幾米會不會來。
”事實上,幾米、奈良美智等明星藝術家的作品加盟確實使整個雙年展看點增加不少,很多年輕觀眾就是沖著這些熟悉的名字而來,同時“明星效應”也占據了媒體的大量版面,“星味兒十足”這樣的標題也頻現報端,張晴說,其實邀請幾米這樣廣為人知的時尚插畫家也有炒作之嫌,因為擔心會削弱學術探索特性,雙年展組委會還有過猶豫和爭議。
除了明星的加盟賺足了人氣之外,本屆雙年展的“中國性”也令觀眾耳目一新。在上海美術館這座有鮮明西方古典主義風格建筑的東北角,陡然豎起了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五臺山唐代佛光寺東大殿轉角斗拱的復制品;走進一樓大廳,居中陳列的是40年前蘇州香山幫杰出匠人徐永甫、徐和生制作的蘇式古典建筑木結構模型,其繁復精美和工巧匠心令人嘆為觀止;來自景德鎮的藝術家李立宏以中國古典云朵紋樣的青花瓷片貼成的作品《chinaroad-云梯》,以“china”的雙重含義,引發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下社會狀況的浮想,而“青云直上”的蘊意,更讓“爬樓梯”變得輕松愉悅;
藝術家申凡的巨幅霓虹裝置作品《山水——紀念黃賓虹》,古琴之聲從地板下幽幽傳來,伴隨著撥弦聲,模擬山脊水痕的無數霓虹燈管就會亮起一根,一明一暗,形成溝壑。全部霓虹燈管完全亮起,整整需要7個小時,這也正是展覽每天對公眾開放時間的長度。“我們非常注重雙年展的中國元素,為數不多的中國作品就要主打中國牌,用優秀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來體現雙年展的主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設計同樣引人入勝。”上海美術館黨委書記趙綿池說,讓傳統藝術和明星作品齊聚一堂,也是為了滿足不同的觀眾需求,體現雙年展多元的特性。
互動性作品讓雙年展變得“好玩”對于普通觀眾來說,本屆雙年展無疑是一次新奇而又輕松的視聽體驗。荷蘭藝術家尼杰斯的互動裝置作品《跑步機》,由一個類似跑步機的裝置和一個8×4米的大銀幕組成。銀幕上的圖像是移動的、空曠的深夜都市街景,觀眾在“跑步機”上的奔跑速度和方向,將決定銀幕上的情節與圖景。作品顯然是隱喻急速運轉得令人瘋狂的現代生活的真實本質,其形式則更像是一段逼真好玩的電玩游戲。在中國藝術家丁乙的“時空郵局”里,觀眾可以在現場向未來寄發信件、表達心聲,也可以作為“未來人”檢索、查閱別人寄發的信件。
美術館外,美國和澳大利亞藝術家制作的“彩虹雨”,讓人領略水珠和彩虹的美麗,也可以打著傘沖進去,讓不同雨點灑落在雨傘或地面上,用發出的美妙樂聲“譜成”你的樂曲;《失掉的一拍》則需要觀眾和著節奏,為電腦控制的七彩鈴“補”上它缺掉的那一個“鈴”,讓人人熟悉的樂曲重歸和諧流暢…
與上屆以“影像生存”為主題的上海雙年展相比,此次的“超設計”主題將更多輕松、有趣、貼近觀眾生活的作品聚集起來。觀者可以感受到,當代藝術并不全然是艱澀難懂的。這也是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強調作品互動的原因:消解距離,讓觀眾親身體驗藝術的奇思妙想。事實上,今年的很多作品,目的是與觀眾達成一種交換:你破解我的密碼,我給你愉悅。藝術家涂維政“創造”了一種古代文明,其文物質感的石碑和博物館特展的方式很容易“欺騙觀眾”。
在《卜湳文明》這個作品中,藝術家與觀眾展開一場智力游戲——當觀看者用眼力、知識和想像力足以揭穿“騙局”時,藝術家被打敗了。在他精心營造的以假亂真的場景背后,藝術家和觀眾的雙重愉悅將會浮現。十年磨一劍:打造上海文化名片上海雙年展到今年已經是第十年。十年的時間是否足夠成就一個文化品牌,使其成為上海的一張文化名片?第六屆上海雙年展籌辦之初,眾多展覽單位積極要求“加盟”,在上海美術館的本展和一系列講座之外,主辦方只組織了兩個系列展:在南京西路中信泰富“時尚沙龍”舉辦的“行進——第六屆上海雙年展利物浦作品展”,在淮海西路上由舊廠房改建而成的上海城市雕塑中心內舉辦的“國際大學生作品展”。
三個地點間的跨度,正是上海市中心最繁華、也最具城市特質的地域。打造這個大型展事,上海市政府投入了大約600萬元,“現在雙年展是第六屆,做了十年,政府掏錢做這件事情,主要是為了打造上海的文化形象。我覺得將來的雙年展可以嘗試成立民間資本進入的董事局,形成董事局融資、藝委會花錢的模式。
”上海文廣局藝術處副處長肖谷說,這個有著國際聲望的大展目前對贊助商的吸引力還是不夠,但隨著雙年展不斷地在普通市民中深入人心,“很多重要的企業都會來看,會了解,他們認識到其中的意義,就會投入資金的。”9月7日,在記者采訪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的間隙,他收到售票處員工的一條統計短信:“今天的參觀人數是2878人。加上發出的邀請函,參觀人數應該在3000人以上。”這個數字意味著5000平方米的展廳一天容納了3000多人的觀眾流量,“周末應該會更多。
”李磊說,“我們希望雙年展成為上海這個城市文化創新的一個窗口和平臺。有三條線貫穿其中,第一,雙年展倡導的是當代藝術的創新,從藝術創作的角度激發觀眾的參與和思考;第二,通過雙年展促進國際間藝術家的對話和交流;第三,通過作品的展示為上海市民提供一個新的思維方式和觀察角度。這三條線相互支撐,對構建上海作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大都市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