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額35億的《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巨匠原作展》已正式開展文藝復興三杰作品卻遭北京觀眾質疑———“達·芬奇來了、拉斐爾來了、米開朗琪羅也來了…您來了嗎?”面對如此誘人的宣傳語,已經預展多日的《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巨匠原作展》吸引了大批學生和美術愛好者前來北京皇城藝術館參觀。
但就在該展正式開幕前夕,記者卻在觀眾留言簿上發現了“另類”的聲音———“這也并非都是大師巨匠的畫啊,有點失望。”一些觀眾對展覽的票價頗有微辭,認為成人40元,學生20元的價格太高,“顛簸數小時,花錢真不值。”記者看到,這些留言中不少都是在抱怨這個展覽“大師”作品太少,許多文藝復興藝術家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真正“文藝復興三杰”———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的作品只有小小的三件,甚至有觀眾說“被騙了”。
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巨匠原作展》是2006中國意大利文化年的重要活動之一。展覽自今年伊始在上海美術館首展第一天就迎來了近7000人,隨后在天津、深圳、重慶、南京等八個城市進行了巡展,北京是最后一站。提供全部展品的世界最古老私人博物館“貝利尼博物館”的負責人貝利尼先生為49幅原作畫投了35億人民幣的天價保險金。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這個耗資巨大的展覽卻讓部分觀眾有了吃虧上當的感覺呢?
三問貝利尼■49件展品如何挑選?貝利尼先生告訴記者,來到中國的49件文藝復興繪畫原作是經過中意雙方專家共同挑選的。去年,上海美術館的幾位專家專程前往位于意大利佛羅倫薩的貝利尼博物館,從館藏的文藝復興精品中挑選了展品。“專家們選擇的重要標準是要讓觀眾從這些畫中能夠看到‘文藝復興’的真實含義———它是一場讓人擺脫神的束縛的社會變革,是人類精神的、思想上的革命。
細心的觀眾應該能看到,我們展覽所選擇的宗教題材的作品,圣母、圣子…他們的眼神中被藝術家賦予了‘人’的神采和感情。專家們花了一個多星期從上百幅照片中、從相似題材的繪畫中最后確定下了這49幅最能反映這種變化的作品。考慮到中國公眾傳統的審美偏好和藝術趣味,我們力圖以平實、自然、真實的筆調向中國的公眾展現一幅生動的意大利市民生活場景。”■為何沒拿來代表作?
說到文藝復興,就不能不提到美術史上約定俗成的“文藝復興三杰”。但觀眾認為展出的三幅作品:達·芬奇的素描《騎士》、米開朗琪羅的淺浮雕《耶穌下十字架》和拉斐爾的油畫《巴蒂斯塔布道》在美術史上少有提及,并不能認為是大師的代表作。對此,貝利尼先生幽默地表示,“是的,這些不是代表作,因為真正的代表作不可能搬過來———那些多是天頂畫或是整座墻的壁畫。
”但他同時表示,這三件作品盡管尺幅都很小,但不能因此就低估它們的價值。“它們與那些大作的創作手法是一致的,甚至還有些不為人知的創作故事。比如達·芬奇的《騎士》,畫中的馬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是看不到的,因為達·芬奇從不畫馬,而只是創作過馬的雕塑。有意思的是,達·芬奇素描中的馬在現實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達·芬奇所畫的馬是結合了非洲馬的馬頭和歐洲馬的后半身,通過解剖原理把馬的肌肉、骨骼結合起來所創作出來的,輪廓分析得非常透徹與細膩。
另外騎士所拿的武器也并不存在,是達·芬奇自己所創作的,槍身可自由伸縮。這無疑顯示出了達·芬奇不僅僅是藝術家更是一位科學家、軍事家。我們選這幅作品就是考慮到它能體現達·芬奇這位文藝復興代表人物的創造力。而米開朗琪羅的《耶穌下十字架》淺浮雕是我的父輩從米開朗琪羅家族中獲得的,此前從未展出過,彌足珍貴。”■如何看待觀眾評價?當記者對貝利尼先生表示了觀眾對展覽的質疑之后,他并沒有驚訝。
相反,他甚至很理解觀眾的反應。“這好比中國的書法———因為我對中國的文字根本不了解,所以根本分不清中國書法作品的好壞。如果拿中國書法到意大利展覽,即使是大師作品,我也肯定地說沒人會欣賞。”但他同時指出,如果對一位畫家沒有全面了解,不應該僅憑自己的喜好評說作品。“這次專家們從專業角度選擇了一些好像‘不知名’的畫家畫作———他們雖然在中國不知名,但不等于在文藝復興歷史上不知名。卡納萊托、喬托、蓬托爾莫、帕尼尼、提托、貝洛托、烏切洛、切里尼、瓦薩利、維羅奈賽…
僅僅一位畫家的資料就可以讓人研究一輩子。所以,這需要一個宣傳了解的過程,對于學生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因為舉辦《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巨匠原作展》,多次來到中國的貝利尼先生并不掩飾自己對中國當代藝術品的興趣。在他眼中,中國當代藝術的火爆簡直到了令人不可思議的程度。“在當代的藝術品市場上,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升值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的藝術家作品,我了解到的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居然比最初我了解到的價格翻了1500倍,這簡直是太奇怪了。
我關注中國藝術品,但同時覺得這需要很長的了解的過程。按照我們家族的傳統,只有通過全面了解了一位藝術家創作背景才能夠做出有價值的收藏,這對古代藝術的收藏更為方便,而對當代在世的藝術家還需要一個很長的跟蹤過程。”在世界各地已經建立了五座貝利尼博物館的他還向記者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在中國也開辦一家貝利尼博物館。在他看來,藝術是所有時代中最美的旋律,而貝利尼家族幾百年來擁有的近兩萬件藝術品也不應該僅僅是私人的收藏。專家觀點著名學者馮驥才:偉大作者的每件作品都重要“偉大的作者,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重要的。
”今年夏天,作家馮驥才曾經成功地把《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巨匠展》引入天津大學的校園,他對來到中國的這49件文藝復興時期作品評價很高。但是他同時對記者表示,“對于中國觀眾而言,許多文藝復興藝術家的名字確實太陌生,但這恰恰需要策劃者動腦筋想辦法拉近作品與觀眾的距離。”《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巨匠展》在天津大學巡展時,曾經創下了17天展期超過10萬人次的參觀紀錄。
大學生們對展覽的熱情超乎預先的想象,“他們甚至夜里3點就來排隊等候進場參觀。”馮驥才告訴記者,辦畫展不是他的目的,他更多的是為了給學生們傳播人文主義的文化和激情。“如果僅僅在墻上孤零零地掛上幾幅畫,我想沒有多少人能在作品前多做停留,也沒幾個人能真正看懂。我們之所以花費這么多心思布展,還在展覽期間請專家學者辦講座、通過網站廣播,甚至我還會親自講解一個畫家的一幅畫,就是希望找到一種溝通歷史與現實的方式,最終讓學生們能真正懂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精神,并且在看展覽時就被這種精神所感染。
”馮驥才認為,說這些都是展覽的“包裝”是曲解了他的初衷。“包裝這詞太商業了。要知道我們的展覽對天大的學生完全免費,而外來的大學生只要亮出學生證也只收兩塊錢,圖什么?就是圖讓這些大學生們將來回憶起自己的大學生活時能自豪地說,我就在自己校園里看過達·芬奇了,不花錢!
”清華美院繪畫系教授代大權:保險金的數字本身沒有意義“雖然還沒去現場看這個展覽,但保險金35億元人民幣這事我早就知道了。我覺得學生的反應可能和一些媒體的宣傳有關———大家現在都愛強調這種數字,讓人不由得去琢磨這些畫值不值35億。其實,這些數字本身是沒有意義的,這些文藝復興的杰作也是無價之寶。
”作為畫家也身為研究世界美術史的學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教授代大權得知《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巨匠展》中只有三小件所謂大師作品,并不感到奇怪。“展覽應該看什么?我認為不應該只看那些美術史家在教科書上所推薦的代表作品,而是應該了解更多其它的創作,包括草稿,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對這些巨匠在美術史上的地位從整體上有所把握。”代老師還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從一滴水也能理解大海。”但是他認為,由于我國現有的美術教育的大環境,許多學生對世界美術史上的“一滴水”還不能真正地了解,因此才會產生一些歧異。
“主辦方希望學生們透過這些串起展覽的作品,這些‘水滴’,領悟到它折射出的文藝復興思想的光芒,希望學生們從這些精選的作品中了解整個文藝復興的進程,了解人文主義的思想是怎樣慢慢滲透進普通人的生活。可是學生們一進展廳就想直奔主題,想拿看到的文藝復興與教科書上的文藝復興對比,因此才會產生這樣的偏差。
不過作為一名大學美術教師,我很理解學生們的這種心情,這些留言從一個側面至少說明現在的大學生們已經過了那種對外來文化統統頂禮膜拜的時期,建立了自己的審美意識,從這個角度來講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