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領域的歷史都相互滲透,互為表里。藝術發展史其實也是社會文化、科技發展、國家政治遷延的歷史。從這個角度來說,即將于2月10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并將持續到4月5日的《美國藝術三百年:適應與革新》展覽,不僅是對美國藝術史,也是對美國開國以來整體歷史的回望。
展覽分六個部分標記了美國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時期的藝術,記錄了不同時期美國的國家形象:歐洲文化脈絡的繼承者、創造神話的牛仔、建立霸權帝國、在全球化和高科技浪潮中后殖民文化的輸出者…沿著時間線索,這個展覽將還原出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國家是如何一路走來的。同時,在藝術風格發展變更的線索上,300年來也呈現出紛繁熱鬧的景象。從早期的古典主義、寫實主義、印象派畫風,到后來抽象表現主義和波普藝術的出現,藝術的疆域一再拓展,先鋒藝術在藝術中占據了越來越多的比重。而300年歷史的尾巴上,影像藝術和新媒體藝術已經成為今天美國藝術的代表。
至關重要的是,美國的藝術家們還走出了這樣一個軌跡:他們將美國文化從歐洲中心主義的陰影下解脫出來,創造了自己的國家在文化上的個性。1998年就開始構思的展覽中國美術館館長辦公室的李靜月提醒記者注意本次展覽的副標題:適應與革新。其實,這個詞組的主語不僅是美國文化,還應該是歐洲文化。歐洲文化離開自己歐洲的土壤,嫁接到美洲的新大陸上,產生了新的文化。
而這個文化以其強大的適應性和創新能力,深化并拓展了歐洲文化的內涵。甚至,它超越了自身的母體,并取代了母體的世界文化中心地位。時間是最清晰的坐標,在這個跨度300年的藝術展覽上,普通觀眾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何時是美國藝術地位發生質變的拐點。二戰后,隨著一大批美國先鋒藝術家的出現,美國取代了歐洲成為世界現代藝術的中心。抽象表現主義大師杰克遜·波洛克、羅斯科、德·庫寧的重要作品都會出現在本次展覽中,還有安迪·沃霍的波普藝術作品,甚至還有基思·哈林和巴斯奎特的涂鴉繪畫。能夠將美國建國以來各個時期最重要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匯聚一處,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所以,這個構思于1998年的展覽直到今天才得以實現,132件參展作品更是借自歐洲和美國數十家收藏機構。古根海姆博物館和基金為這個展覽傾注了大量財力和心力,因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全景式的美國300年藝術展。美國文化的歷史也許是個樣本說到這個展覽存在的意義,李靜月認為,從藝術史上來講,這是第一次對美國藝術的完整呈現。同時,參展作品表現出來的美國式變革創新的精神歷程也對中國有著很大的啟示價值。中國的經濟現代化進程非常迅速,而由此我們面臨一個宏大的課題:文化藝術的現代化,中國的文化藝術如何適應現代人的思想和精神?
美國文化歷史,也許能幫助我們深入進行某些思考。李靜月介紹,本次展覽上,最新的作品創作于2006年。從最新一批的作品中,我們還能夠看出美國藝術未來發展的趨勢。參展作品顯示最近十年來,一些在新媒體藝術和裝置藝術擠壓下失去空間的傳統藝術形式回暖了。架上繪畫等藝術品在其他形式的先鋒藝術碰撞下,找到了自己未來的表現方式和生長空間,并得以實踐各種可能。在世界當代藝術整體面臨被空洞的概念虛化、迫切需要轉身的時間節點上,我們都應該認真審視各種有價值的藝術動向。
華人藝術家的作品也將出現在此次展覽中,它幫助我們思考美國藝術創新的動力所在。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在這個移民所組成的國家,多元化是最終的關鍵詞。有種說法:美國就是世界。這個說法當然不是形容霸權,不是形容所謂的帝國主義。它讓我們更清醒地將美國作為世界微縮版的樣本,細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