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中旬,北京市文物局證實皇朝·誠銘拍賣公司秋季拍賣會擬上拍的四羊方壺、九鑲帶鉤、彩繪錯金銀瑞獸紋漆簋和彩繪云氣紋貼金漆耳杯的其中三件為贗品,于是拍賣被緊急叫停。藝術品真贗問題,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和爭論的焦點。藝術品贗品泛濫何以猖狂如斯?
歸根結底,是由于權威鑒定的缺失所造成。藝術品市場的良性發展,迫切需求一個完善、規范、有制度保障的專家隊伍。但放眼藝術品市場,現狀和人們的期望相去甚遠。那么,如今的專家鑒定是何樣情境?未來的發展又將何去何從?針對此類問題,筆者對《文物天地》雜志總編輯朱威進行了專訪,朱威對專家鑒定領域的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分析。
在藝術品領域,制假、售假、拍假等現象早已司空見慣。原因何在?回顧我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便會發現,過去是一個公立博物館服務缺失和私立鑒定機構大行其勢的過程。以1999年12月開始運營的北京華夏物證古陶瓷鑒定研究所、2001年6月成立的北京文博苑收藏品鑒定中心為代表的大批私立鑒定機構應運而生。據中國文物信息中心數據,截至2006年此類機構數量就達80多家,其中,有經文物行政部門批準和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只辦理工商部門注冊登記但未經文物行政部門批準的和既未經文物行政部門批準認證又未經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三類。
長期以來,藝術品市場鑒定絕大多數為他們所主導。除了鑒定機構外,還有個人鑒定。從事個人鑒定的人多在博物館、美術館等相關機構任職,甚至擔任各級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職務,以出具鑒定證書等形式提供服務。一個中國特色的現象是,在法律程序上,與當事人有親屬或利害關系的證人、證言,其法律效力低于其他書證、物證。而鑒定行業恰恰相反,藝術家的親朋、門生出具的證書享有最高信用——這在海外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此等個人及民間機構因鑒定資格資質認證制度建設的缺失與滯后,使鑒定機構和鑒定人員出具鑒定證書的法律責任無法明確,以致某些鑒定人員在利益的驅使下肆無忌憚地指假為真。其次,鑒定專家良莠不齊,誠信體系嚴重缺失。在發展迅速的藝術品市場,因需求而催生的“專家學者”的鑒定隊伍已頗為壯觀。這個群體中,專家學者有之,專職收藏者有之,商人有之,投機者有之,渾水摸魚者有之。朱威將這些人分為三類:一為具有火眼金睛的孫悟空,有辨偽識真的本領;
二為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尚有自知之明;三是胸無點墨的“張好古”,因“連升三級”而堅信自己為鑒定大師。于是,通過媒體等渠道,這些人在藝術品市場中如魚得水,長期充當著為藝術品愛好者“長眼”的角色。與此同時,對鑒定專家又沒有一個規范的體系,很大一部分專家學者利令智昏,出具一些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鑒定意見及證書。再次,電視媒體的錯誤擔當也使專家鑒定領域更加撲朔迷離。
長久以來,掌握話語權的媒體在鑒定市場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有其積極的一面,同時也暴露了很多弊端。曾經,某直轄市專家通過熒屏為一藝術品估價數百萬元,后經披露,此件藏品為其自己所有,實際價格與所估價格相去甚遠。可見,媒體邀請專家進行鑒定的行為不足以為信,類似亂彈琴的行為屢見不鮮。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某些電視編導竟安排一流的考古專家跨專業對不熟悉的領域進行鑒定,其鑒定結果更是嘩眾取寵,令業界為之嘩然。
專家鑒定領域的眾象雜生使藝術品市場急需一個解決方案,使市場能發展有序。對此,朱威認為,建立權威且獨立,并面向社會的鑒定機構和完善的監管體系,不失為解決此種現狀的一劑良藥。獨立的鑒定機構加之以合理的監管,才可對專家鑒定的濁流進行標本兼治的整頓,同時也有利于藝術品市場的持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