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璜生,1990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史論專業,獲碩士學位?,F為廣東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一級美術師,廣州美術學院特聘教授,第九屆廣東省政協委員。出版美術史論專著《中國明清國畫大師研究叢書——陳洪綬》;
出版《王璜生/天地悠悠》等多種個人繪畫專集。美術作品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百年中國畫大展”、“中國藝術大展”、“亞洲現代藝術展”等。在廣州、香港、汕頭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美術作品《天地悠悠》等為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收藏。近日,廣東美術館10年館慶最重要的當代館藏作品展——“追補的歷史”落下帷幕。張曉剛的《一家人》、王廣義的《大批判·時代》、方力鈞的《2003.2.1》、徐冰的《影像·跨越》、艾未未的明式家具木雕等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集體亮相該館。
張曉剛、王廣義、岳敏君、方力鈞是當今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單幅畫作價值近千萬元的畫家,被戲稱為當代藝術的“四大天王”。作為廣東美術館成立10年來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一次成果展,“追補的歷史”備受各界的關注。館長王璜生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當代藝術收藏曾有過相當心痛的過去,目前當代藝術已經成為“顯學”。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談中國當代藝術熱的成因:國際社會從“民間”和“邊緣”中發現和描述“中國”,并有計劃地收藏中國的“當代藝術”國內當代藝術收藏現狀堪憂:起步滯后、缺少資金、意識淡薄本次展覽分為“集體記憶”、“文化跨越”、“城市肌理”、“個人鏡像”和“物質體驗”等幾大單元。
除“四大天王”的作品外,還展出了徐冰、艾未未、黃永砯、蔡國強、葉永青等一大批當代藝術名家的作品,共計展出80多位藝術家的100余幅作品。據王璜生介紹,這是從廣東美術館館藏的上萬件現當代藝術作品中精挑細選出來的。
王璜生表示,之所以將本次當代藝術展覽名為“追補的歷史”,是因為中國當代藝術曾不被中國人看重。他認為收藏是一個文化方式和經濟方式的重要方向標,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在若干主要節點上的重要展覽活動中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作品,多數被西方的收藏機構、收藏家占為囊中之物,以至于有專家學者,尤其是藝術史家不無感慨地認為,今后研究中國這一時期的當代藝術只能到西方去!
王璜生表示,中國本土的當代藝術收藏情況相比之下太令人失望。雖然,中國本土的私人藏家及個別私人機構很早就有收藏的意識和行動,也及時地收藏了一些關鍵性有影響的作品,但是,這些本土的收藏家及機構,由于長遠的文化計劃和長遠的經濟支持力,以及其他可見不可見的種種原因,其收藏規模、收藏方向、持續性和計劃性、收藏策略等等,多數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收藏可能已經被轉到國外藏家手中。
而中國的官方美術館當代藝術的收藏更是困難重重,起步極為滯后,資金幾乎為零,意識也極為淡薄,更不用談規模和計劃了。對話王璜生:中國當代藝術“牛市”是必然的廣州日報記者:您談到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危機問題,那么廣東美術館在這方面如何應對呢?王璜生:廣東美術館作為國內最早關注和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國家級美術館,經歷年的收藏,有著較豐富的中國當代作品積累。
我們認識到,在中國當代藝術迅速發展的同時,作為以“現當代美術”為立館宗旨的美術館,整理、研究和收藏具有真正當代意義和當代史學價值的藝術作品,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當代藝術已成“顯學”廣州日報記者:您怎么看近年來當代藝術市場越來越火爆的現象?國內很多藝術家的作品拍賣價格動輒上千萬元,你們在收藏上的困難表現在哪些方面?
王璜生:當代藝術已成“顯學”,其市場出現牛市是必然的,具體原因已經有很多人進行過分析,我就不具體談。盡管廣東省政府高度重視廣東美術館的建設和收藏工作,每年度都撥給了一定數額的藏品征集費,但是,面對著如火如荼突飛猛進的藝術市場,面對著國內外藏家、機構和炒手的競爭,面對著有文化建設雄心和野心的國內國際美術館、博物館及相關文化機構的爭奪,廣東美術館的收藏從資金到力度、可能性等等,都處于劣勢的位置。
但廣東美術館人以不懈努力,爭取并得到了廣大藝術家們及社會各界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使我們有了這樣一個發展有序、規模不小的收藏,藏品的數量達15000多件。而且,我們的收藏基本上是有計劃地展開,分期、分階段、分專題、按目標和定位有序工作。王璜生:中國當代藝術是中國現實和國際視野的共同產物,因為它的復雜和富于爭議,它才構成了中國當代文化中值得特別關注、描述、研究的重要對象,甚至,它體現了當代文化的種種代表性特點——復雜性、多元性、爭議性、顛覆性、民主性、先鋒性等等。
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和影響非常獨特和迅猛,它的獨特性來自于中國當代藝術長期以來始終處于中國民間和國際社會之間的對接和交流,“民間”對于中國社會來講,是“邊緣”的代名詞,正因為它突出的民間性和邊緣性,構成了它的自由、個性、反叛和先鋒的色彩。而“民間”的這種邊緣性,在中國的主流和大眾的社會及文化場中,基本上是被有意無意地忽略、回避、誤解,因而也缺少普遍影響的。
而另一方面,國際社會卻以種種不同的出發點和眼光來從這“民間”和“邊緣”中發現和描述“中國”,并有計劃地收藏了一個中國的“當代藝術”,推動國際上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形成了一個國際現象中的中國當代藝術“熱”。廣州日報記者:現在藝術市場火熱,要和畫廊、私人藏家競爭,您覺得美術館有什么優勢?王璜生:我們每年的收藏經費有600萬元,相比很多畫廊、私人藏家來說都很少,所以現在感覺收藏難度很大,我們要考慮如何把有限的錢發揮最大的效用。
對美術館來說,要想收藏還是要看你策展的能力、看你和藝術家的溝通,得到藝術家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不僅僅是錢的問題。廣州日報記者:你能給我們有收藏愛好的讀者提示一下當代藝術收藏的方向嗎?王璜生:我說了,收藏是一個文化方式和經濟方式的重要方向標。如果你是一個藝術品愛好者和投資者,首先要重視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各個階段重要的現象和史學的問題及意義;第二,重視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有著重要影響力的藝術家作品的搜集和收藏;第三,通過對新的藝術現象和學術線索的跟蹤,發現和推動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注重其創作能量和個人語言發展傾向,收藏有潛在發展空間和個人特質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