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香港佳士得將舉行“中國二十世紀藝術”全球首場夜拍;此前,香港蘇富比也宣布,將估價超2.5億港元的現、當代中國藝術品作為春拍重點重磅推出。拍賣界兩巨頭對中國當代藝術品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中國當代藝術自2005年起逐漸升溫,有專家認為,中國當代藝術處在“大躍進時期”。這些通過拍賣、畫廊、海外批量訂單等形式出口的當代藝術品海外戰績究竟如何?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佳士得亞洲區副主席葉正元告訴記者,從香港佳士得2007年拍賣數據看,中國當代藝術成交額達3億多港元,將近全年交易額的1/6。與其他拍賣種類相比,中國當代藝術品成交率相對更高,雖然這一種類的拍賣是2005年才剛剛設立的。在香港、倫敦及紐約的拍賣會上,張曉剛、岳敏君、曾梵志及其他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一起受到國際收藏家的垂青。在這些拍賣場上成交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大約有30%左右被西方買家買走,其余多半被收入港臺買家囊中。
包括中國當代藝術在內的“亞洲當代藝術”的拍賣成績在近年內積極增長,在2007年香港舉行的秋季拍賣中,這兩項拍賣共取得了7.77億港元的成績,比起2007年春季及2006年秋季分別上升了28%和49%。葉正元分析說,特別是近兩三年,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投資回報率甚至高達三四倍,而且比較穩定。從佳士得統計數據來看,在拍賣會上,成交率平均只有70%,能達到80%就是非常好的成績了,而中國當代藝術成交率往往達到95%,確實驚人。
這也是香港佳士得設立“中國二十世紀藝術”夜場拍賣的原因。香港蘇富比2007年秋拍中,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取得了迄今為止在亞洲的最好業績,總拍賣額達到3.37億港元,創歷史最高,大幅超過拍賣前1.56億至2.19億港元的估價。蘇富比北京代表章銳對記者表示,中國當代藝術這個領域的增長讓人始料未及。正如其當代中國藝術部主管林家如女士此前所說,史無前例的結果,說明當代中國藝術市場極為龐大,實力超群。
之前在紐約蘇富比舉行的亞洲當代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額達3800萬美元,比拍賣前估價高出1000萬美元之多。2001年中國嘉德秋拍時,劉小東的《走神兒》估價只有4萬至5萬元,但卻擺脫不了流拍的命運。2006年在榮寶春拍還是這幅畫,卻拍出88萬元。王沂東的《有這么一個小院》2002年18萬元無人理睬,3年后在嘉德竟拍出192.5萬元。
與幾年前無人問津的狀況相比,如今當代藝術品拍賣行情的確是一熱再熱。中央美院人文學院院長趙力認為,從2003年起,全球排名前200位的收藏家都將80%的錢轉向了當代藝術品收藏。在當代藝術拍賣市場中,除英美外,中國已占據第三的位置。時下堪稱中國拍賣市場的繁盛年代,中國當代藝術拍賣近年更是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2006年以來,岳敏君、張曉剛、蔡國強、陳丹青等當代藝術家的重要作品都拍出數千萬的高價,引人矚目。到了2007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呈現超強態勢,成交率、成交額大幅度提升,陳丹青、張曉剛、岳敏君、曾梵志、靳尚誼、石沖、毛焰、蔡國強、程叢林、羅中立等人均躋身千萬級藝術家行列。
蘇富比拍賣公司將全球藝術品市場上1950年后出生、單件作品成交超過百萬美元的藝術家列了一個名單,其中中國藝術家有9位,占到全球這類藝術家總數的32%,居世界第一。藝術與財富總是有著內在同一性。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個人財富的增長以及市場上經典藝術品的減少,優秀的藝術品價格必然趨于上升。中國藏家在國際拍賣市場上頻頻舉牌,不惜重金將流落異國他鄉的珍品收為己有細心收藏,或者捐贈給國家,使得國際市場上越來越多的收藏者和投資人將中國藝術品看成除了中國的股票與房地產之外,第三種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最佳工具,是只賺不賠的優質股。
所以,近年來在外國投資人眼中,中國當代藝術成為最具投資價值的熱土。也許有人會說,投資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回報低于炒股,不過長期來看,藝術品投資的平均回報為10%或更高,與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相比相對穩定,而且藝術品投資者所獲得的心理滿足無以計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生活發生巨變。尤其是最近10年,由于中國經濟的活躍、赴海外藝術家的增加以及一些大型國際展覽的介紹,西方主流投資者對中國藝術尤其是當代藝術的關注度與投資力度愈來愈高。
外國人對帶有中國特色的油畫藝術十分欣賞,在世界范圍內用西方繪畫方式描述中國文化漸成追求的時尚。以西方藝術語言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的符號,折射出中國社會的各種形態,使得中國當代作品更易引起西方收藏家的共鳴。眾多西方博物館也開始介入中國藝術品的收藏并且紛紛舉辦中國藝術展,希望在新興藝術市場找到新的活力。
這就讓油畫、雕塑、攝影等當代藝術品開始價值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