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畫史研究專家李超先生的專著《中國現代油畫史》近日問世。其所覆蓋的那段歷史,正是藝術市場上所謂“老油畫”涌現大量經典作品的高峰期。目前“老油畫”在藝術市場上,一方面不斷拍出天價刷新拍賣紀錄,一方面總體的流通量卻在萎縮。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如何借助這本專著的學術梳理認識“老油畫”?為此,我們對李超作了專訪。據李超介紹,《中國現代油畫史》對清末民初至解放前夕那段歷史,尤其是上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中國油畫的歷史提供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史料,其中包括重要畫家的展覽、藝術評論、媒體報道等文獻資料和圖片資料。同時,他在書中將這段油畫史分為3個時期:第1個時期是從1906年至1928年,第2個時期是1929年至1937年,第3個時期是1937年至1949年。
尤其是其中1929年至1937年的第2個時期,被認為是中國油畫發展的黃金時期。其間中國的油畫創作繁榮活躍,出現了日本派和法國派的不同流派,表現為寫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兩種藝術表現方式,在風格上體現為印象主義風格、現代主義風格和寫實主義風格。作者在研究史料的基礎上,印證了大量文獻,因此,這部專著不但占有翔實的史料,而且呈現了一個科學的解讀方式。
李超認為,中國老油畫的市場前景很好,但目前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障礙在于作品真偽的鑒定。這些老油畫的相關資料很分散,作品在拍賣場上出現后往往無法確證其來源,很多藏家因此也不敢隨意出手。所以老油畫的拍賣往往依靠“故事”來吸引藏家,建立在一個可信度不高的基礎上。
而油畫史學術研究的作用就是“為這段歷史做科學的梳理,為藏家打開另外一戶窗,看到許多真實的資料,讓他們在故事以外看到很多有價值的真實史料。比如說一位畫家在當時展覽與著錄出版的情況,他與當時其他藝術家的關系,他在怎樣的社會環境與經濟環境下創作,其前后的作品風格的變化,藝術家對自身作品的理解,等等”。
這樣,就為藝術市場提供了一個除講故事以外的新的美術史的根據。該書還有大量配圖,說明了其史料來源的真實性,為藏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李超透露,《中國現代油畫史》是他在中國美術學院攻讀博士期間的主要的學術成果。
在此之前,他在上海油畫雕塑院工作期間,由于手頭掌握了很大一批從未發表過的資料,對中國油畫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結果因課題的需要對上海的油畫史進行了專門研究,出版了《上海油畫史》。隨著研究的深入,他發現,上海是中國油畫誕生、發育到成熟的核心地區,許多近現代的中國油畫名家都在上海有過重要的活動,而上海的油畫則有一種全國性的影響,促使他對中國的油畫史進行專門研究,撰寫了《中國早期油畫史》。這是其第一部全國性的油畫專門史。
在研究著述中,他游歷了各國美術館,搜集了大量流失在海外的中國老油畫圖片和資料;同時,他又通過各方面的努力,聯系了畫家們的家屬,找到了尚未披露或者被人遺漏的資料;此外,他還查閱了大量民國時期的雜志報刊,集中了為許多其他研究者所沒有的史實,經過專業的分析和研究,成功撰寫了《中國現代油畫史》。
他認為,他的論著對藝術市場也能提供一個學術參照。在藝術領域,尤其是中國老油畫,只有學術先行,市場才能朝著理性的角度發展。李超強調,中國老油畫的收藏,不能急功近利。對中國老油畫的研究越深入,其價值也將漸漸體現。目前,某些近現代油畫名家的作品價格被突然拔高,這種情況并不合理。雖然他們的美術史地位很高,作品本身也具有很高的價值,但是不能用市場炒作的方式,而是應該在學術關注的基礎上慢慢增加其價值砝碼,這才是理性的市場表現。
現在將某些老油畫作品突然拔高,對藏家、投資者來說未必是件好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些油畫具有很高的美術史價值,應該被作為新的國寶珍藏,目前民間收藏還有一個很大的空間。但是,如果只是以短期投資為主要目的,忽視歷史,缺乏學術支撐,是不可能成功的。
總結而言,中國老油畫不象當代油畫,不能以投資帶動收藏,而應該以收藏帶動投資,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收藏應該占主流。李超透露,將對中國當代油畫史做深入調查,在不遠的將來撰寫《中國當代油畫史》,以期完成“中國油畫史三部曲”的學術理想。他目前擔任了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研究中心的主任。目前,該中心策劃了一系列中國油畫研究項目,將對整個中國油畫史上有美術史價值的畫家做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