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國當代藝術“火”了,中國的當代藝術家們也“火”了,在這些藝術家們創作了一個又一個“天價”后,各個美術院校里的藝術經紀人和收藏家紛至沓來,他們甚至等不及學生們畢業拿到畢業證,就會對學生承諾:“我會買斷你的所有作品”。究之原因是中國當代出類拔萃的藝術家,大多出身或身處美術學院,而美術學院從事藝術教育的同時,在時代風尚的激變中,成為藝術創新的策源地與實驗場。
美術院校在中國,既是“西學東漸”的舶來之品,也是20世紀中國傳統文化向現代轉型的生成之物。“八大美院”不管怎樣排名都是全國最好的美院,這些美院每年都培養出很多有美術造詣的學生來豐富這個社會的藝術成分。其中的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和四川美術學院更以各自的特色,形成了所謂的“學院新三角”的版圖貌樣。無論是出生地還是現居住地,北京都領先于全國其他城市。皇城根的地氣和中國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政治中心地位,都讓北京成為了文化藝術滋生的最好溫床。對于中國的八所美術院校一般習慣排列,中央美院第一。
中央美術學院——實在剛剛立夏的傍晚,中國最頂尖藝術學校的學生田曉磊在老師的工作室完成了他一天的工作。田曉磊今年25歲,他介紹說,由于畢業作品獲得了全校一等獎,所以一畢業就受到許多公司和天價藝術家工作室的青睞。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在老師的工作室里工作,以便儲備更多的知識,為不久后實現自己的理想——有一間自己的工作室,創作自己的作品,做一名藝術家打基礎。
可見,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已經轉變成了培養炙手可熱的年輕藝術家和設計師的溫床,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中央美院的學生變得異常搶手,以至于許多收藏人士常常在中央美院的校園中出沒,希望能早早地發掘出下一個“劉小東”。
劉小東是中央美院的畢業生,1994年開始就留校任教,他因經常在畫作中描繪中國的社會問題而知名。他如今就是中國最富有的藝術家之一,去年他一幅有關三峽水利工程移民的巨幅油畫曾在拍賣中以270萬美元的天價成交,當時還創造了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售價的新紀錄。
校友中也不乏像方力鈞這樣的中國當代最成功的新銳藝術家。上世紀80年代,中央美院在北京中心城區天安門附近獲得了一小塊建院用地。最早學校教授的是蘇聯式的現實主義藝術,學生也只有約200人。2001年9月在朝陽區花家地落成的新校址,由清華大學建筑系著名教授吳良鏞設計,以深灰色彩以及院落式的布局出名。不僅設置了設計、建筑等專業,還開設了數字音響藝術等豐富的課程。藝術家徐冰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前衛、最具實驗性的地方。
這里的一切都是新鮮的,許多事情正在發生,我希望能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在中央美院這個中國最頂尖的藝術學院執教的聲譽一直具有不小的吸引,在中國藝術界如此興盛的今天更是如此。中央美院今年就成功地將曾榮獲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獲得者徐冰攬至麾下,53歲的他此前一直在紐約工作了18年之久。大膽的藝術表現在中央美院里隨處可見。
田曉磊說:“老師不再要求同學們重復地畫一個人物肖像,而是鼓勵大家,用更多更新的材料表現自己內心的創意。在中央美院已不再是一個只教授繪畫和雕塑的藝術院校的情況下,學生們在這里還能找到攝影或新媒體藝術等專業出路。”去年從中央美院畢業的田曉磊當時拿的是數碼多媒體設計學位,他就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例證。現在,田曉磊有空就回到學校看看,“這里與其他美院最大的不同,就是氣氛。學院經常請中國最優秀的當代藝術家以及國外的藝術家為我們上課,磯崎新設計的新美術館,學校又離798很近,有什么展覽,會很快貼出來。
”這所學校氣氛給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記。重慶是個從工業和軍工業轉型過來的城市,又是從四川的第二個大城市成為國家第四個直轄市。重慶身份的種種轉變,政府面臨著各種問題,使重慶的社會群體結構和成都不一樣,重慶基本上沒有什么文化場館設施,博物館、美術館、劇院等都有待興建。
但是四川美院的斐然成就提升了重慶的文化地位。四川美術學院——偶像派如今,在北京藝術家扎堆的望京,流傳著一句笑話:聽不懂四川話的,就不要搞當代藝術。這笑話不僅因為望京本來就有一批川籍藝術家形成的“川幫”,更因為川籍的藝術家在今天重要的國內外中國當代藝術展覽和有關出版中,無不占有三分之一甚至半壁江山。而他們之中的大多數,畢業于四川美院。
川美地處西部,條條框框少,特別適合藝術家的成長。巴蜀藝術,自古以來就不同凡響。自1979年四川油畫在全國美展上嶄露頭角以來,四川美院就一直保持著既傳統又當代、既學術又大眾的姿態。每一屆畢業生中幾乎都能產生出中國藝術界的新人,這成了四川美院的一個血統。
而77、78級畢業生不僅是四川美院的驕傲,也是整個中國油畫界的驕傲,從這個群體里,不僅走出了羅中立、何多苓、張曉剛,也走出了程叢林、葉永青、周春芽、楊千等等一系列在當今畫壇鼎鼎大名的人物。彭博2006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油畫專業,這位26歲的重慶男孩兒,已參加過多次重要的聯展,并有很多作品被美術館和重要的藏家收藏。現在他在北京環鐵藝術區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對于川美為何能在當代藝術領域大領風騷,他認為:“川美學院氣氛一向自由,學生的創作完成基于自發。從大一開始老師就對我們有創意的引導,帶我們做小型的展覽,開學術討論會,很早就將我們的作品帶入公共領域與大眾進行對話。而這些活動,其他學院一般到大三才會讓學生去做。
而且學校還經常為我們邀請像韓湘寧、方力鈞等著名人士進行學術交流,這種交流足以使頭腦僵化的人開竅。另外,川美的師生關系也特別好,比如晚上我們能與葉永青老師一起喝酒,侃藝術,這在其他學院可能是不多見的。”從另一個角度解讀川美畫家的創作力,與之美院的寬松藝術環境不無淵源。張曉剛1977年考大學時,四川美術學院在云南只招2名學生,當別人跟他說他的人事關系被四川拿走時,張曉剛說:“不可能,我這么差。”其實,自77級、78級的學生入校,四川美術學院漸趨形成一個“傳統”——“英雄不問資歷”。
在校生有非凡之作誕生,即以“英雄”視之。在四川美院年輕人可以在一種近乎“野生”的生態中生長,少乏權威干涉,提攜新人、推出新人視為學院當盡之責,人才自然脫穎而出,薪火相繼。也正因如此,我們看到川派藝術家的作品中不無流淌著自由奔放的特性。如張曉剛《大家庭》系列在對五、六十年代的老照片的凝視之中,從家族性經驗和個體身份之中,單純直接、平靜冷漠的形象和類型化的復制方式,為中國當代文化提供了一種歷史性的批判閱讀方式。
相形之下,四川地區的中國畫并未在當代中國畫的變革發展中占據應有的地位,這也需與這一地區的地理、文化及傳統有關。不過我們不得不承認,在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中,四川、重慶的藝術創作,是中國當代藝術中最有創造力的一部分,他們確實已經構成中國當代藝術中最有活力的一個藝術景觀。杭州,歷史文化名城,含珠蘊玉,人文薈萃。80年前,在杭州孤山旁邊的一個小院子里,幾個藝術家和教育家花了一個銀元租下了這些屋子,成立了中國第一所藝術院校;
80年后,這所學校已經發展成為馳名中外的著名藝術學府——中國美術學院。魚米之鄉的富足安逸,溫潤宜人的天氣和風景,都成為藝術家創作的沃土。吳冠中、朱德群、范曾等都曾在此走出國門終成一代大師。中國美術學院——學院派1928年春天,卓越的教育家蔡元培、林風眠先生選址杭州西子湖畔,創建了中國第一所綜合性的國立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院,即今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
如今,中國美術學院已擁有杭州南山、象山和上海張江三大校區。中國美術學院所有的教學樓的色調是非常統一的灰色,但是在灰色的調子里面又穿插著暖色的調子,坐著車子往校園里面緩緩地駛入感覺就像進入了一幅水墨畫。它的造型可以分為幾組,一種是比較幾何化的形狀組合而成的形狀;一種是繼承了徽派風格的房子。
整個學院的設計無不體現中國文人藝術的特色。而且,中國美術學院的選址也頗有深意。中國美術學院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大學,對景觀環境要求非常高。從蔡元培、林鳳眠時代開始,就將美術學院定位為“山水學院”,需要建立在一個有山有水環境優美的地方。比如第一個校址選擇的西湖孤山,第二個選擇的是目前南山路。這便是這個學校的傳統。
而轉塘象山地理環境有山有水有樹,還有滿山的白鷺,這種大自然的靈性能夠激起美術人的詩情畫意,符合人們的審美觀念,所以現在校址選定了轉塘象山。在中國美術學院八十年的發展史中,始終交疊著兩條明晰的學術脈絡,一條是以首任校長林風眠為代表的“兼容并蓄”的思想,一條是以潘天壽為代表的“傳統出新”的思想,互相砥礪,并行不悖,營造了有利于藝術銳意出新、人文健康發展的寬松環境,成為這所學校最為重要的傳統和特征。
如去年五月,趙無極一幅《14.12.59》在香港的佳士得拍賣會上,以大約新臺幣一億兩千萬成交,創下他個人畫作的最高價,引起國際關注。趙無極是當代世界畫壇的抽象派繪畫大師。《4.4.85》有著海景型的橫向開闊格局、迷蒙而充滿詩意,堪稱是趙無極1980年代的里程碑創作。
趙無極擅長以西方油彩表現東方的水墨之美,向來被評論家認為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最佳代表,1980年代的他,也有別于過去的激昂雄渾,單純的色彩顯現高妙的哲思。14歲時,趙無極進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面對機械化的寫實主義教育,趙無極卻背道而馳,力圖捕捉構圖的“理”與“力”,拋棄情節性,以求主題的統一。此后受到林風眠的指教。
他向林風眠學到的不是具體的繪畫技巧,而是林風眠敢于創新、追求藝術自由境界的精神。在中國美術學院80年的發展史中,數遷其址,幾易其名。但他們以學術為公器,培養出李可染、艾青、吳冠中、趙無極等一代代熠熠群星。在中國當代藝術風景線中,中國美術學院一直是一個據點與輻射源。自1980年代的85新潮開始,從這個學校走出了王廣義、楊勁松、高士明、邱志杰等一批當代藝術界的重要人物。
而中國美術學院也是全國最早開始實驗藝術教學探索的學校。受杭州城市氣質的熏陶和中國美術學院教學思想的影響,杭州青年油畫家群體的創作風格有著“江南詩意”的明顯特征。憑借藝術青年的敏銳觸覺和靈活思想,在藝術反映城市特征,塑造、開拓地域文化氣質方面已經探索出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