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下中國當代藝術以及在海內外市場的起伏漲跌,應該說,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市場的高價位波峰是西方藝術品市場操盤手親手拉起的,可在近期西方的操盤手卻又有另一說法,即2008年7月2日《廣州日報》所刊署名余綺平的《藝術收藏厚今薄古當代藝術兩年瘋漲983%》一文所披露的:上月,英國一篇分析文章指出,當前藝術品收藏出現“厚今薄古”怪狀況,其中以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價格升幅最令人咋舌,2005年至2006年之間升達983%,簡直陷于瘋狂。中俄兩國的暴發戶投資當代藝術品,盲目地將價格拉高了。
英國人將“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外國市場備受寵愛”的根由一下子歸咎于“中俄兩國的暴發戶”,指責是他們“盲目地將價格拉高了”,依據是:去年底,“玩世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岳敏君的油畫《希阿島的屠殺》,以3170萬港元高價成交,刷新了當代藝術品最高拍賣價。
《福布斯》雜志隨即發表一項五大熱門藏品排行榜,名列首位的,正是中國當代藝術品。具體表現在:蘇富比和佳士得去年在全球拍賣的藝術品總值創下紀錄,高逾125億美元,比前年增加40%。但藝術品價格暴漲,僅限于現代和當代作品,并不包括古代大師畫作在內。
據英國Hiscox藝術市場調查年報指出,大師級畫作售價去年僅微升7.6%;事實上,英國17至19世紀的人像畫和水彩畫甚至跌價7.5%和27.5%。至于現代藝術品,去年漲價44%;當代藝術品更漲價55%。其中以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升幅最令人咋舌,2005年至2006年之間升達983%,簡直陷于瘋狂。這位英國朋友之所以列舉以上的數據,實際上是在叫冤——“但藝術品價格暴漲,僅限于現代和當代作品,并不包括古代大師畫作在內。據英國Hiscox藝術市場調查年報指出,大師級畫作售價去年僅微升7.6%;
事實上,英國17至19世紀的人像畫和水彩畫甚至跌價7.5%和27.5%?!毖韵轮猓爸卸韮蓢谋┌l戶”藝術品位不夠,斥巨資投資中國當代藝術是一種盲目行為,沒有認識到“英國17至19世紀的人像畫和水彩畫”的藝術價值和值得“收藏的真正本質”,從而“導致當代藝術品出現‘價格錯位’的怪現狀”。對此,我有如是想,在這“叫冤”的背后,是不是已經潛伏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危機呢?
當然,我們也不能無視這“叫冤”聲音的存在,它,也可能是一個不得不思考的警示。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在國際市場已經顯示了它應有沖擊力?!爸卸韮蓢谋┌l戶”將其價位拉高,其中可能不乏有“盲目”的成份,但其中的基金經理、行政總裁、石油富商包括歐美藏家等富豪并非都是如此,懂藝術、懂市場的還是大有人在。之所以中國當代先銳繪畫藝術備受國內外市場熱捧,在我看來,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作為現代人,他們關注的是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現實的發問。
他們中間很大一部分已經不是舊時文人士大夫或紳士,因而在他們的心底已不再滋生厭世和逃世,“逸筆草草”已難以調節他們的精神世界。另外,從審美和價值取向的角度而言,張曉剛、岳敏君等人的畫作以調侃政治符號或偶像人物為特點,被列為“頑世現實主義”或“政治波譜”流派的繪畫,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外國人看待中國社會的思維定勢。
我很贊同紐約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負責人王玉玲女士就中國當代藝術受歐美市場“情有獨鐘”談的三點原因:首先,在美國有很多畫廊愿意為中國當代藝術家辦展覽,因此中國當代藝術品很早就被美國藏家關注;其次,美國有不少學者研究中國當代藝術,他們經常出版一些介紹中國當代藝術的書籍、論文,因此中國當代藝術較其他亞洲國家更容易得到崇拜東方藝術的美國藏家喜歡;第三,亞洲的其他國家,比如日本,明治維新以后,經濟文化的重點均轉向歐美,現代化進程較早;
朝鮮戰爭以后,韓國接受美國的同化比較多,因此他們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一言以蔽之,“風格單一”,這是無法與中國當代藝術放在一個層面上比較的。中國當代藝術成多元化發展。原因有兩點:一是中國畫家的年齡范圍大,改革開放以后的年輕畫家與老一輩藝術家們的風格迥然不同;
二是中國地域廣闊,每個地區的山川文物、民族風情都不盡相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培養了不同的畫家風格。這,抑或是中國當代藝術受歐美藏家青睞、價位走高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中俄兩國的暴發戶”“盲目地將價格拉高了”。
市場,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社會行為。藝術家只有創作出高度透析歷史、關注社會、解讀社會且技法符號和圖式符號都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個性色彩的作品才有可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當然,市場的風云變幻多半受制于操盤手的翻手為云、覆手為雨。這就需要收藏、投資者的冷靜思考和審慎出手。
從眼下市場的情況看,收藏、投資者對中國當代藝術品的追捧,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了一場有錢人的投機游戲,絕大多數人在這場游戲中血本無歸。諸如有人從國外市場以500萬高價拍下了一幅中國當代油畫,結果拿回來賣50萬元也沒人要。因此,切忌盲從和迷信《福布斯》的排行,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福布斯》的排行所反映的只是國外市場的一個瞬間的“風云氣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當代藝術的虛火現象,稍有不慎,很容易被誤導入市,到時也就難免在錯誤的時機購入錯誤的作品。要言之,對當代藝術,我們要有獨立而又多維的思考和辨析能力。
面臨如此飆升的當代藝術的價格走向,選擇當代藝術,最忌諱的可能就是盲目地跟風。如何把握好對當代藝術的尺寸,根本問題是要深入研究當代藝術家。“70后”和“80后”的藝術家很少有傳統的羈絆,因此,他們的創作理念很新銳,沒有負擔。但相對來說,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和對異域文化的了解又缺乏應有的深度,這就導致他們可喜的是人格有“獨立”的一面,遺憾的是他們也很容易“輕信”市場份額和數據,尤其是異域的份額和數據。
這就使得他們手中的畫筆極易成為市場操盤手的“利益工具”。這,抑或就是投資當代藝術的風險所在。此外,眼下依舊走紅的某些當代藝術畫家有“躺在功勞簿”吃老本的現象,前些年創作的具有諷刺意味且近乎弱智的臉譜造型在其筆下卻是不斷地重復,應該承認,某些造型可能是經典之筆,問題是不斷重復就容易使經典的意義大打折扣。我們看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當是曠世經典,可是,達·芬奇并沒有因其是經典而重復再造,其創作草圖在近期才在盧浮宮首次亮相。此外,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等,也是僅此一本而無復制。
畢加索是一位多產畫家,但他的物象造型和圖式符號卻是無一雷同。藝術貴在創新,忌諱的是重復,因此大可不必無節制地復制。再好的經典,一旦進入復制,便味同嚼蠟了。市場是一把雙刃劍,不是在鋒刃上崛起便是在鋒刃上死亡。對中國當代藝術家而言,都是一個回避不了的嚴峻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