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組拍攝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外的照片,引發眾怒。圖中,兩名身著T恤的年輕男子,擺出各種“不雅”姿勢,與紀念館外的群雕合影。3天來,轉發量過千,很多人評論“無知”“太過分了”“褻瀆亡魂”。一些年輕人對在旅游景點的嬉戲惡搞早已習慣成自然,所以他們即便是身處如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之類的莊重肅穆之地,也絲毫不斂浮躁放蕩之心。
然而,此等鐫刻歷史、銘記國殤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豈如一般性的人文名勝?惡搞遇難同胞雕像,無異于是在調侃民族屈辱史,玷污死難者亡靈,褻瀆億萬國人情感,可稱丑行劣跡。兩名身著T恤的年輕男子,在再現手足同胞慘遭日寇暴行蹂躪苦難情景的群雕塑像中擺出的各種“不雅”姿勢,人們對此很難簡單用“不文明”去評價,所以,引發全民義憤當屬意料之中。要知道,即便是涉事者果真對那段腥風血雨的悲慘歷史一無所知,可作為華夏子孫的一員,只要稍具慈愛憐憫良知,目睹“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字樣,看懂“一個少年背著被炸死的奶奶逃難”的雕塑寓意,都恐難以表露出嬉皮笑臉的模樣。
由此解讀,惡搞遇難同胞雕像不只是“無知”,簡直就是“無良”、“無恥”。即對人類的災難冷漠無情,對逝者的生命缺失基本的尊重與敬畏。圍觀惡搞遇難同胞雕像的咄咄怪事,人們不能不反思國民教育存在的現實短板,即在一些地方,國情教育、歷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缺位。
而這種“教育”則應該是深層次、全方位、立體式、全覆蓋的“大教育”。誠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邱建新所言,青年人做出這些不妥的舉動,首先毫無疑問是教育問題,“這既包含學校教育、也有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他們無視厚重歷史話題,以為是個性張揚,實際卻是無知和淺薄。”而“入心”、“入腦”更需彰顯教育效果的關鍵所在。不可忽視的是,有些地方在實施“愛國主義”、“民族振興”、“理想信念”等正能量教育的過程中,存在應景作秀的現象。
這就直接導致愛國主義教育徒有虛表,難以滲入骨髓,民族認同感也會受到沖擊。以兩位“惡搞”青年為例,如果不是對愛國主義教育本就不上心,怎會對如此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劇渾然不覺?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愛國主義不僅是每一位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認知,更是作為黃皮膚、黑眼睛的炎黃子孫不可逆的民族基因,其教育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不可或缺且至關重要。
只有將愛國主義的國民教育滲透于包括學校、家庭、旅行社在內的社會各方面,并且對有辱國家尊嚴、褻瀆民族情感的劣行嚴肅對待,惡搞遇難同胞雕像之類的丑劇才能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