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象牙雕刻和象牙制品起源非常早,約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最初的象牙制品只是一種實用的工具,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了裝飾用品,并成為牙雕工藝的主流。在漸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鳥形匕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牙雕制品。在山東大汶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有象牙鏤雕刻筒、象牙梳、象牙珠、象牙管等精美工藝制品。新石器時代的匠人們已經懂得使用陰刻、鏤雕,甚至圓雕等種種技法來表達他們的意念。
他們的作品因為沒有任何傳統束縛,所以都是大膽和富有創造性的嘗試。這些史前的牙雕,充分表現了原始社會的先民們對雕刻藝術的各種理解,使我們不能不驚嘆原始人類的創作才華和表現力。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象牙雕刻品達12件以上,其中有刻紋牙雕片、牙雕鳥紋蝶形器、鳥形圓雕匕以及牙雕蠶紋盅形器等,都是先在截取好的象牙材料上錯磨出器物的雛形,然后進一步加工雕刻而成。其雕刻技法主要是陰線刻,既刻有直線,又刻有曲線,不公表現幾何圖形,更表現生動的動物形象。
最為精彩的是“雙鳥朝陽”紋蝶形器、鳥形圓雕匕。“雙鳥朝陽”紋蝶形器的正中部位是五個大小不等的同心圓構成的太陽紋,熾熱的火焰象征著太陽的光芒,太陽左右兩側一對小鳥,昂首楊尾,向著太陽振翅欲飛。對稱和諧的構圖,流暢的線條,烘托出一派歡快活潑的氣氛。這是早在金屬雕刻工具尚未出現之前的石器時代的雕刻藝術品,先民們以極其簡陋的工具雕刻出如此生動的形象,不能不令我們驚嘆和欽佩,原始人類的藝術創造能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鳥形圓雕匕是用錯磨成條狀的象牙雕成的。鳥首在匕的柄端,作稍稍下傾狀,喙如鷹隼,匕的正面和側面均刻以直線和短斜線,象征著鳥的雙翼和羽毛。整體采用圓雕和單線陰刻技法,概括地表現了靜止狀態猛禽的形象。匕在古代是一種進食餐具,如此巧妙的構思以及完美的圓雕形象,反映了河姆渡人精湛的雕刻技藝和高度的藝術想象力。牙雕中的鳥紋圖像反映了河姆渡人對鳥所具有的特定審美意識。當我們陶醉在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象牙雕刻品的藝術成就的時候,黃河下游地區的另一支新石器時代文化——大汶口文化又向我們顯示了五千年前的牙雕藝術成就。
在山東地區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象牙雕刻品就有透雕象牙梳、透雕象牙筒、象牙琮、象牙珠、象牙雕片等20余件。象牙雕筒都用整段象牙切削雕鏤而成,其中一件筒身雕出上、中、下三周突弦帶紋,每條紋帶上又刻有三至四道弦紋,還有一件周身透雕規則而又連續的花瓣圖案紋樣,比前兩件更為精致。這三件牙雕筒上都鉆有若干對稱的可穿系的小孔,可能是用作佩帶的飾物。
此外,于一大型墓葬中出土的鏤雕象牙梳堪稱大汶口文化牙雕工藝的杰出代表。它是用一段弧形象牙皮雕刻而成的,長16.4厘米,寬8厘米,梳身雕鏤花紋,用斷斷續續的三道平行線條孔組成S形紋,內填兩個“T”字形的圖案,界框三面亦雕以條孔,界框下面有16個梳齒,頎長細密而均勻,既有實用性,又有審美價值。大汶口文化的牙雕在技法上已有透雕,這比河姆渡文化牙雕的單純陰線刻有了進步,大汶口文化鑲嵌松石骨筒的出現,也為以后的鑲嵌象牙工藝開了先河。
在我們南方珠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象牙雕刻品,也具有獨特的工藝。1978年,廣東佛山一處距今約四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出土一件束腰喇叭形象牙首飾,器表光滑,未刻任何紋飾,但磨制極精,器壁薄如蛋殼,從這一罕見的牙雕上,顯示出我國南方新石器時代的先民的精湛牙雕技藝。從南到北,當我們的祖先在經歷了野蠻蒙昧的時代,跨入文明社會門檻的時候,古老的象牙雕刻藝術,已經由萌芽狀態開始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