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石,出產于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學名叫葉臘石。與壽山石、青天石、昌化石并稱為"中國四大印石"。巴林石色澤斑斕,紋理奇特,質地溫潤,鍾靈毓秀,堪稱精美的石頭。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發現,并作為貢品進奉朝廷,被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稱為"天賜之石"。
1973年我國正式大規模勘探開采巴林石。1978年被輕工部正式命名為中國巴林石。到今天,巴林石名品輩出,為中國印章石重重地描出精彩的一筆。解放后,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董必武、胡耀邦、李鵬等都親臨過巴林草原。在香港回歸一周年之際,藏石家于占武先生,曾請篆刻家崔連魁篆刻"紀念香港回歸一周年紀念璽",贈送香港。在澳門回歸之際,他又邀請了著名篆刻家劉江篆書印文,制作又一件巨璽"澳門回歸祖國紀念璽",送往澳門,這在區內外引起轟動。江澤民總書記和老一輩革命家胡耀邦、張愛萍、方毅、谷牧等人的印章料石,都是著名微雕大師朱云青用巴林石章料篆刻的。
據朱云青先生介紹,他還用巴林石精料為江澤民同志和夫人篆刻了合章。又為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篆刻了印章,這些是巴林人的驕傲,也為巴林石增添了不盡的光彩。難怪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掂量著手中的犀角凍雞血圖章,激動地說:"價值連城",遂題"寶玉天生"四個大字。巴林石質細膩,溫潤柔和,軟硬適中,最適于篆刻印章或雕刻精細工藝品,為上乘石料,歷來為中外友人所推崇,乃是藏品中之珍品。
多次在國內參展,譽滿南北東西,從港澳地區,到東南亞各國,從歐美到東瀛,幾乎傳遍世界,名揚四海。巴林石在出口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以來,一直受到世人矚目。1979年在美國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展覽中,有7件巴林石展品,備受青睞。
巴林石作為石文化,內涵豐富,它不僅涵蓋著赤峰地區遠古文明的紅山文化、草原青銅文化、契丹遼文化和蒙元文化深厚底蘊,而且將以精美的石文化,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寫下重重的一抹。長22.1cmsrc="/upfiles/20-/1198117834_17723.jpg">長43cmsrc="/upfiles/20-/1198116237_12386.jpg">長28.1cmsrc="/upfiles/20-/1198113673_32310.jpg">白玉雕大千佛國圖汪德海設計何兵制作尺寸:20×34.8×12.8cmsrc="/upfiles/20-/1198118984_47232.jpg">高10.0cmsrc="/upfiles/20-/1198120895_88964.jpg">善伯洞石又名“仙伯洞石”,屬于山坑石的一個品類,礦洞位于都成坑山臨溪處。
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石農善伯在此采石,洞塌身夭,后人稱其洞為“仙八洞”或“善伯洞”。此后,停產80年,1938年重新開采。其石質地溫膩脂潤,半透明,色多彩艷,性微堅,肌理多含金砂點和白粉點,都成坑石則無。金石書畫家陳子奮喻其為“紅如桃花,黃如蜜蠟,灰如秋梨,白如水晶,赤如雞冠,紫如茄皮,種種俱備”。
1989年來,屢出佳石,又因其石質穩定,為石界及收藏界所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