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璽印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是集雕塑、書法、鐫刻、鑄造于一身的古代文化精萃,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收藏、欣賞價值。自宋以來,璽印一直受到金石學家、考古學家和史學家們的高度重視,并廣為收藏著錄研究,從而逐漸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璽印學。一顆小小的方寸古璽透出了我國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并映襯著他們對美的追求,對藝術的高度概括,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從這些印文和印紐上我們窺見了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意識、愛好和憎惡,是研究他們風尚、習俗的很好實證材料。
璽印的印文是鐫刻在金、銀、銅、玉等各種物質上的最可靠的文獻資料,它包括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官制、地理、歷史、社會史以及民族、風俗等各方面的情況,這些資料是印證、補充、糾正文獻史料的很好旁證。
1784年在日本的九州福岡縣糟屋郡志賀汀出土了一枚金印,印文為“漢倭奴國王”,其紐為蛇形,2.3厘米見方。這方印長期以來在日本的學術界爭論不定,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這枚金印發現172年后的1956年,在我國的云南省晉寧石寨山一座漢代滇國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枚與“漢倭奴國王”金印十分相似的金印,同樣是蛇紐,印文為“滇王之印”,從而平息了日本學術界一百多年的爭論。無獨有偶,1981年,在江蘇省揚州邗江甘泉又發現了一枚“廣陵王璽”金印,這枚璽印印文風格也與“漢倭奴國王”印完全一樣,就連重量也完全相同。
無怪它在赴東瀛展出時令參觀者嘆為觀止。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就已經開始了。璽印是一門篆刻藝術,尤其是秦漢璽印,已經發展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了,向為古今篆刻家所師法。但我們這本書并不講篆刻藝術,而是通過介紹自商代到明清璽印的發展線索,指出各個時期璽印的特征,從而使廣大璽印的愛好者和收藏者在鑒定和欣賞時獲得一些基本知識。中國的璽印究竟產生在什么時候,歷來有不同的看法,這些看法歸結起來有以下幾種:三皇五帝說漢代道家根據《春秋·運斗樞》記載“舜為天子,黃龍負璽。
”的傳說,認為早在三皇五帝即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了璽印。三代說南朝史學家范曄在其《后漢書·祭祀志》中說:“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璽印,以檢奸萌。”三王即指夏、商、周三代之王。這個時代范圍太長,無法知道確切的時間。但范嘩卻指明了一點,即璽印產生的原因是階級社會中“詐偽漸興”的結果。春秋說根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載:“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
”并舉出“夏虛都三璽”即“夏虛都司徒”、“夏虛都左司馬”、“夏虛都丞”三方印為證。戰國說根據先秦古璽、封泥實物多出于戰國時期,以及戰國時期商品經濟狀況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