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正在成為中國人下一個"用耳朵投資"的曼妙之處天價的理由中國是一個有文化的國度,這一點毋庸置疑,深厚的文化資源和藝術鑒賞歷史使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和繁榮幾乎不應存在疑問。但實際上,這個市場并沒有我們想象的肥沃土壤以抵制轉型市場的特有基因,比如投機味十足,漫天要價,假貨彌漫;
在轉型初期,這些特征和市場交易量的繁榮相伴相隨,以致使我們誤認為市場化就應該如此這般。業內人士都在傳說,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正在翻騰著泡沫。有數據顯示,國內藝術品收藏者和投資者的人數已經超過700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6%;藝術品市場的年交易額也接近200億元人民幣,而且參與者和成交額仍在以每年10%到20%的速度遞增。泡沫主要表現在拍賣場上,最高價紀錄頻繁被刷新。
市場資深人士紛紛表示憂慮:市場果真會有這么大的容量嗎?現代意義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起步于1992年,至今僅有十余年時間。1994年3月,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舉辦中國書畫、油畫拍賣會,以總成交額1420多萬元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轟動全國;十年后,中國嘉德2005年秋季拍賣會總成交額達6.97億元,50倍的成長速度十分驚人。2005年,在北京翰海拍賣會上,明代永樂年間一只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燭臺以2035萬元創下國內瓷器拍賣的最高紀錄,而一尊明代的銅藥師佛坐像以1100萬元刷新了國內銅器拍賣的最高紀錄…
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畫家陳衍寧的《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被一位歐洲的收藏家以1012萬元的價格競得,一舉打破中國油畫國內拍賣的最高紀錄;僅過兩天,保利秋季拍賣會推出的徐悲鴻油畫《珍妮小姐像》,又以2200萬元成交價再刷中國油畫的新紀錄;半年后,2006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常玉作品《花中君子》以2812萬港幣成交,更新中國油畫最高拍賣紀錄,現場打破紀錄的還有中國雕塑,朱銘的《太極系列對打》木雕估價200萬港幣,最后以460萬港幣被一位臺灣收藏家買走,創下中國當代雕塑拍賣的最高紀錄。
但這些振奮人心的紀錄背后可能也是"驚心動魄"的:某香港富豪以4150萬元港幣拍下"清雍正五彩蟠桃觀音瓶",而其初始心理價位是1500萬元港幣左右;不僅如此,大收藏家"云海閣"主人張宗憲說:"當前中國內地的拍賣市場尤其是書畫拍品中假的、劣的東西太多,拍賣行不但不制止,反而采用各種不規范的做法抬高拍賣價格和成交業績,令許多藏家上當受騙。"據說,這是導致2005年下半年以來市場交易大幅萎縮的重要原因。
北京經營最久、資格最老的專業畫廊之一紅門畫廊董事長BrianWallace說,這兩年國內的市場太火了,我們都覺得有泡沫??隙〞?,但是不知道什么時候,過了2008年以后吧。拍賣行是最先意識到泡沫存在的。兩年前,由于股市吃緊、房地產業收縮等原因,大筆資金涌向藝術市場。自2003年10月始,內地民營企業的富豪們開始出現在國際藝術品拍賣會上,不惜用重金求購。
據業內人士介紹:活躍在京、滬各大拍賣會的新面孔,民營企業家占到了70%至80%"他們中很多人實際上是風險投資家,他們買畫的原因就是為了再賣、賺錢。"環碧堂畫廊董事長李國勝說:泡沫主要是因為一些不正常的舉動把一些二三流藝術家的作品一下子炒起來了。中國市場的現狀讓臺灣著名藝評家、策展人陸蓉之女士想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臺灣。她說:那個時候的臺灣人啊,都是拿著現金到畫廊,點名要買某某某畫,而且要包斷、買斷一個人的作品,然后呢?然后就放進倉庫,等著發霉!
那種瘋狂啊!"現在想起來,真是可怕啊!"藝術是可以這樣買的嗎?"大陸現在也正在上演這樣的瘋狂。"陸蓉之說,去畫廊走一走看一看,到處都是一些"用耳朵收藏"的中國收藏家。所謂用耳朵收藏,陸蓉之指的是那些根本不懂得所投資藝術家及藝術品的背景知識和藝術價值的所謂藏家。
據說,當年的臺灣炒家近來已經悄悄轉戰大陸。需要正視的是,中國的藝術品收藏雖然歷史悠久,但一直僅限于達官貴人"把玩"的層面,現代藝術品市場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已是當年的琉璃廠等不能望其項背的,因此,中國人的普遍的收藏觀念并未真正建立起來,現在進出拍賣場和古玩店的多數買家仍為"先富起來"的一批投資型甚至投機型買家,他們把贏利作為主要目的,而收藏僅僅作為附著于投資過程中的暫時行為。
在藝術品的藝術水準、精美程度和作者的聞名程度面前,這些買家往往會更依從自己的耳朵,那些在歷史上由于某種原因出了名或者各種職位較高的書畫家的作品,無論其作品的藝術水準是否高,作品的質量是否好,往往都會賣出好價錢。他們四處打聽各種與藝術品和藝術家本身沒有關系的小道消息,左耳朵進的可能是垃圾信息,右耳朵出的就是拍賣場上的天價了。索卡的董事長蕭復元說:其實本土現在的藏家很少,80%以上都是投資家,不到20%才是真正的藏家。
在蕭復元的記憶中,他曾經在臺灣賣了一個藝術家的100多幅畫,到現在五六年了,沒有一個人拿一張畫,可是在大陸賣了一張畫,不到三個月就出現在拍賣會上了。"大陸的市場和一個比較成熟的藝術品市場還是有區別的,一個成熟的市場都是一個持續性的,藏家們在行業里都是佼佼者,他們不在乎賺錢,他們是興趣。"在這一點上,當下的藝術品市場不過是重演了股市當年的情景,客觀地說是階段性必然;
但同時又不似股市那種有人賺必有人賠,藝術品市場上用耳朵投資的瘋狂對于急需資金支持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們來說多少不是件壞事兒。陸蓉之說:她最喜歡的收藏家就是把錢沖進抽水馬桶都不心疼的那種,因為真正的藝術和藝術家們都太需要金錢的支持了。天價的代價但長此以往,是要付出代價的。首先是整個市場要付出代價。我們會因為這些"天價"而喪失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價值尺度,并最終失去中國藝術的國際流通權。
紫禁軒畫廊合伙人魏煒說:"現在就出現有些收藏家,把拍賣會上的拍賣結果上到一個很有名的網站,把所有的結果做了一個分析,再把藝術品做一個分析,有人就拿了這樣一個結果去給藝術家做了一個排名,再去找藝術家說他排了一個什么樣的名次,他不懂,拍賣實際上形成的是一個很虛的價格,實際上是一個炒作的價格,和藝術品本身的價格是不一樣的。"在國際上,藝術家的確是有自己的身價的,但這種身價基于他的藝術成就,而并非拍賣市場價格;
恰恰相反的是,藝術家的身價是拍賣市場的重要參考。陸蓉之說,藝術品要變成國際流通的貨幣才算數。其要義在于,藝術品要首先具有國際認可的可度量的藝術價值,才能成為投資市場上的投資品,才和畢加索、莫奈具有可比性。
所以一個關起門來無論"炒"得多么熱鬧的藝術品市場都不是一個真正收藏家的市場,充其量是一個金融衍生市場而已。這樣的市場反作用于其中的藝術家,又會造成另一種傷害。在索卡藝術中心、索卡當代空間董事長蕭復元看來,泡沫的中心有很多是商業畫家,由于人為的炒作原因,他們的東西賣得比藝術家還貴,中國現在還沒有標準和機制把藝術家和這些畫家區分開來。炒作扭曲了藝術品的創作動力。四五年前,中國藝術品市場大都是以古董、字畫為主,后開始往當代藝術品轉換,尤其是近兩三年來格外火爆。
所謂當代藝術品,必須是當代藝術家創造出來的,由于油畫是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藝術形式,所以中國當代作家大大部分作品也都體現在油畫作品上,他們急于獲得拍賣市場的認可,實現自己的價值,所以導致如水墨畫等真正有中國元素和鑒賞根基的藝術形式受到冷落,即中國當代藝術鮮有那種傳統流傳下來的藝術品;而油畫作為西洋畫,在中國并沒有自己的歷史,所以對于現階段的收藏者而言,其盲目性也是必然的。
這是一個藝術"鑒賞"和藝術創作的惡性循環。不僅如此,拍賣市場基本上變成了藝術品市場的一級市場,這一中國特色的現象還破壞了原本良性的生物鏈。比如,一幅畫出來應該至少在畫廊作過展覽,至少應該作過曝光,或者是在收藏家手上待過幾年,這樣去拍賣市場,才是比較正常的過程。
但是,現在很多人把所有中間步驟都省略了,一步就到拍賣,一些創作者因此變得浮躁,"很多藝術家變臉了,作為畫廊來說這是令人困惑的。"環碧堂畫廊董事長李國勝說。在國外,很少有買家會直接向畫家買畫,他們會先去了解畫家所在的畫廊經營過什么藝術家的作品,再考慮買畫;但在國內,不通過畫廊這個中介,導致藝術家會以比畫廊低的價錢把畫給收藏家。蕭復元說,這是初級市場的必然階段,在商業行為上渾水摸魚嘛。"藝術家也是人啊,他經過商業炒作,他認為畫廊賺得太多,認為這不公平,他即使和你有合約關系,他也會不把畫給你,留著自己私下賣,或者要畫廊出錢去買他的畫。
現在的藝術家從無到有,中國的藝術發展是很快的。我認為在2003年以前,SARS以前,他們的大部分生活也不是很好,如今市場突然一下起來了,他們也會相互比較,他們也會有想法,他們想賺很多錢,就只有通過不正常的炒作。有些經紀人或畫廊為了奪取藝術家,就和畫家談,通過拍賣會用虛的價格把藝術品炒到很高,這樣來奪取藝術家的信任,然后藝術家就轉到新的經紀人下面來。
現在很多的藝術家都有這種行為。"所以在中國,盡管藝術品市場近年來如火如荼,但畫廊能維持生存都很困難,這是一個不良的生態圈。生存和發展受到扼制的還不僅僅是畫廊,還有真正的收藏力量。在西方,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從初期階段到真正的繁榮的整個過程中,實際上是更多的大眾藝術愛好者,而不是專業的、特別高端的收藏家,把這個市場帶動起來的。比如說醫生、會計師等,這個龐大的中產階層人群,他們培養自己對藝術的興趣愛好,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藝術品進行收藏。
他們甚至可能只是購買一個兩三千美元的作品,可能還會提出分期付款的要求;他可能只是公司的一個小職員,他的工資也有限,但是他是真的喜歡這個作品,這樣的收藏家才是真正意義的"最可愛的收藏家"。他們人數如此眾多,愛好如此多元,審美如此本土,他們才是藝術品市場穩定的根基;但是,被"天價"激勵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顯然還缺少這樣的參與者,不僅僅是因為社會階層的培育還沒有到達這個階段,也因為藝術品市場的扭曲使很多潛在的藏家無法在市場要價和自己的心理價位上達成默契。
索卡當代空間的總監,來自韓國的韓之演對記者說:連他們都不能知道即便是同一藝術家的下一個作品會賣出什么樣的價格。來他們畫廊的多數都是學生、藝術家和投資商;而在成熟市場上,中層專業人士是畫廊的穩定主顧,正是兩者之間的親密互動,創造了畫廊的特色、藝術的多元以及收藏的樂趣。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上,參展的畫廊來自世界各地,每家畫廊都拿出自己近一年最具特色的收藏,其中給筆者留下較深印象的是韓國畫廊,幾家韓國畫廊風格各異,特點都十分鮮明,最重要的是本土元素以差異形式體現又貫穿始終;
相對而言,中國的畫廊相互之間的區別要模糊許多,所收藏的作品也是共性有余而個性不足博覽會上無聲的對比已經暴露出中國藝術品市場在拍賣槌外的問題了。Marlborough紐約畫廊中國藝術負責人PhilippeKoutouzis說:中國當代藝術成長中的缺點是,需要一些"中國"的"商標"來標識中國的作品。這并不完全是某個畫廊或者某些藝術家的錯價格混亂了,整個市場就亂了:用耳朵報價的炒家、受寵若驚的拍賣場、不能自主的畫廊、為作價而創作的"藝術家"、曖昧含糊的收藏家、缺乏公信力的藝評人…
看來,在藝術品市場,還不是錢越多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