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是美術館立館之本,也是美術館區別于美術展覽館的主要標志;藏品的數量與質量決定了美術館的規模與水準,而藏品的方向與體系,又決定了美術館的定位與風格。捐贈是美術館收藏的重要渠道,也是衡量美術館專業水準以及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參數;捐贈增進了收藏,收藏刺激了捐贈;捐贈越多收藏越豐,而收藏越豐捐贈越多。在當代美術館事業的建設中,我們始終面臨著喜憂參半的被動局面: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國內的美術館事業正處于雨后春筍般的發展階段,更多的人已經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在規劃館舍的同時,建立收藏一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務。
另一方面,雖然我們有了收藏的主動意識,但怎樣建立收藏、建立怎樣的收藏,則是在現行體制機制下困擾收藏工作的無法回避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費嚴重短缺。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包括在建的美術館,大都為國家美術館,其收藏經費主要來自于政府撥款。限于經濟發展水平及領導認知程度的不同,各地美術館之間的投入極不平衡。
有些館常年沒有專項撥款,有些館雖有撥款,但撥款額度嚴重不足,杯水車薪,難于濟事。中國美術館和廣東美術館的收藏經費稍顯寬松,卻是臺灣地區美術館的一個零頭,更不能和歐美的同行同日而語了。相比之下,國內的藝術市場則顯得異常興旺活躍,先不論其真實性可信與否,動輒百萬、千萬的行情,就足以讓所有的美術館退避三舍。除了歷史的饋贈之外,國內美術館目前的收藏是少有從拍賣會、博覽會和畫廊等市場渠道選購的。
因此,提高專業認知,形成社會共識,加大資金投入,持續科學發展,是做好美術館收藏與捐贈的前提。二是政策尚不完善。如果說經費的短缺造成了收藏的先天不足,那么政策的滯后則制約了捐贈的健康發展。接受捐贈是積累收藏的重要渠道,完善機制則是鼓勵捐贈的重要保障,沒有完善的抵稅政策,沒有完善的基金會制度,就不可能使捐贈公益蔚然成風,也不可能從艱本上彌補美術館收藏經費的缺憾。
縱觀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的重要館藏,大都來自于捐贈,同樣,上海美術館最有學術質量、占總量半數以上的藏品,也是接受于捐贈。因此,在呼吁各界加快立法的同時,與藝術家、收藏家廣交朋友,關心他們的生活,贏得他們的支持,是做好美術館收藏與捐贈的要務。三是程序有待規范。為做好“無米之炊”,美術館的“巧婦”們動足了腦筋,想盡了辦法,放下架子后逐步摸索出一條積累藏品的便捷之路——為藝術家、藝術家群體舉辦展覽,以作品抵場租,這條路雖不是專業之路,卻不失為互惠互利的雙贏之舉:藝術家不僅不花錢實現了進美術館辦展的愿望,還留下了慷慨捐贈的美譽和精致實惠的證書;
美術館不僅不花錢擴大了藏品的數量,還能從轉賬中得到了一定的經濟補償。這種有中國特色的捐贈與收藏,雖不是美術館收藏工作的全部,但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其中也不乏較高學術水準的個案,而更多的則可能因為行政對學術的干擾、法人對作品的趣味使捐贈和收藏流于平庸。因此,在確保收藏資金的前提下,規范操作程序、建立評審機制、減少決策風險,是做好美術館收藏與捐贈的保障。
四是體系難以健全。目前,國內的美術館和博物館之間似乎有一條不成文的約定,博物館定位于20世紀之前的收藏與研究,美術館著眼于20世紀以來的收藏和展示。盡管,美術館的收藏因經費短缺而顯得能力不強,也因政策滯后而顯得渠道不暢,但是,當習慣于求大求全的國內美術館們一旦行動起來,與強勢的海外藏家共同瞄準20世紀的時候,本來就不豐厚的資源將面臨枯竭的危機。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由此帶來的藏品質量不高、體系不全、面目不清,大概是當下美術館收藏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因此,因地制宜,因館制宜,量入為出,以小見大,確立與眾不同的收藏方向和學術品格,是做好美術館收藏與捐贈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