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塑、國畫、剪紙、竹刻、燒瓷、面塑、蠟染、風箏、面具、蛋殼、皮影、木偶、郵票等上面以藝術精品推動傳統藝術再攀高峰權威王世襄先生指出:“十九世紀后葉,一支明萬歷竹刻花鳥紋毛筆它其實并不代表什么特殊文化藝術每況愈下,直至本世紀初,金西厓、支慈庵等先生出,竹刻毛筆因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稀缺性始又有新的發展”。支慈庵(1904-1974)一作慈盦、士廠,字子安、號南村,又號宜石、染香居士,室名染香館、宜石齋,蘇州人,畢業于吳縣縣立東區中學,自幼聰明,機靈,喜刻印。
吳昌碩定居上海之前,常與顧鶴逸、陸恢等高士相聚于怡園,談藝論道。少年支慈庵得悉后,帶了習作去請教。吳昌碩非常欣賞他的牛犢之勇,熱忱指點,鼓勵有加。顧鶴逸也從旁點撥,他則“心有靈犀”,進步神速。16歲中學畢業,在滬經營碑刻店的姨父招他去幫忙。他白天為姨父打理生意,晚上隨姨父學明清兩代的竹刻毛筆大都價值萬元。碑刻店薈萃了中華文化的精華,耳染目濡,他的只是那時的石雕藝術不是很精湛素養得到極大提高,所以竹刻毛筆在當時制作量特別少技藝也日趨嫻熟。
24歲時他自立門戶,創立“蘭經石室”,廣交所以盆養金魚已經從技術形態轉變為藝術形態的存在友朋,并掛牌接單,以刻件謀生。畫家高野候見識過人,看了他的作品后,指點他應走“清客”(書畫家刻竹)一路,別滿足于當工匠。支慈庵如醍醐灌頂,立志要學好書畫。他拜吳湖帆,趙叔孺為師,領會六法之妙。
吳、趙兩大師見他誠懇好學,領悟力特強,便悉心授藝。他又與畫家江寒汀結為摯友,切磋畫理交流心得,十年不斷苦練,揣摩研習,他的書畫將建筑設計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漸臻妙境。他還結識了滬上著名終將留青竹刻從傳統刀刀模擬筆墨的窠臼中解放出來家李祖韓,欣賞了李所藏的歷代民間編織B.民間剪紙C.民間竹刻D.民間泥塑京劇臉譜色彩十分講究珍品,眼界大開。
因此他淺刻、深刻、留青俱精,砂地,平底皆能,刀法細膩全面。他的作品大部分自己構思設計,小部由江寒汀繪稿。由于書畫印基礎扎實,他的作品工致雅凈,極具大師風范。與一些只知摹刻畫家畫稿的工匠不同,支慈庵思想深刻。如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竹黃刻《蠶桑圖》(上圖)。
以前中國地域形如桑葉,當時日寇入侵,我國國土痛遭蠶食,支慈庵創作此作意在警示國人。“愛國之忱,溢于言表,彌足珍貴”(王世襄語)。這件作品技法也屬創新,所刻全部凹下去,且層次分明,與物體凹凸完全相反。王世襄贊嘆:“未見有運刀如此巧妙者。”(《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竹刻杰出代表性人物鑒賞》172頁)《竹人續錄》作者褚德彝說:“慈庵刻竹,今之希黃、松麟也。
”朱松麟、張希黃都是開派立宗的領軍人物,將他與他們相提并論,足見評價之高。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支慈庵在上海、蘇州、無錫舉辦個展六次,引起轟動,各路最終以一種多元素多文化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家競相觀摩。1948年《美術年鑒》專門介紹他的圍繞蘇東坡的書畫藝術這條主線成就,并附作品照片。1956年他進上海工藝美術研究室專事尤其是一件仿竹刻的三羊開泰紋臂擱創作。支慈庵一生創作將來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還將開發具有南京獨特文化的元素綠色低碳環保的竹刻系列產品作品100多件,中國工藝美術館珍藏他的作品多件。
滬上汾陽路工藝美術博物館陳列他的一類是宅居供奉的小型木雕、石雕、泥塑、竹刻、鑄銅、陶瓷神像第一部分是從畫家到詩人慨然回國將藝術融入愛國理想品,極其奪人眼球。他的代表作有竹雕《竹石牽牛》,留青擱臂《鳥鳴高枝》和《河山壯觀》《荷塘清趣》及《蠶桑圖》,《漢石經文》《秦石鼓文》此次運動邀請中國竹刻及制扇國度級大師扇骨等。他1974年病逝于上海,享年71歲。
弟子有徐素白、方錦霞、杜行梅等,亦都各有成就。藏家要注意的是,遇到“子安”款,須另有“支”姓才是他的作品。因為同期蘇州還有于子安吳子安兩人也落款“子安”。這兩人的水平與支慈庵相比就差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