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檜木在臺灣廣為人知,此類木種根基粗壯、樹干修長,因生長速度緩慢而珍貴稀缺,樹齡千年以上的檜木,在當地被奉為“神木”,政府嚴令禁止砍伐。2002年之后的那幾場“天災臺風”,讓這些生長在阿里山上的“千年樹靈”順著山洪溪流,進入大海,又被海浪推到海灘上,海灘成了“漂流木原木墳場”。1月中旬,一場名為“生命”的“漂流木”木雕展在上海美術館展出,它們都出自臺灣木雕家康木祥之手。展區內的雕塑依據“生命潮”、“海島情”、“深情”等不同系列分區域擺放。
它們大都1米多高,直徑也達半米多,有的線條硬朗,呈現母親抱著孩子的具象造型,表面猶如用斧頭在沙面上劈出的肌理,被康木祥自稱為獨創的“風切劈流法”;大多數則是類似于腰果的形狀,被賦予“子宮、胚胎和生殖器”的象征意義,圓潤光潔,表面做了油漆處理,質地上讓人聯想到臺灣出產的茶具托盤,介紹冊上寫著這是“人間百態的縮影”;為數不多的幾件青銅雕塑作品擱置在角落,是木雕家的“新作”。約定的采訪時間過了半小時,康木祥卻遲遲沒有露面,只有策展人吳小姐為記者點撥這些“生命的意義”:“比傳統,臺灣比不過內地,比時尚,臺灣比不過法國,那么臺灣厲害的地方何在呢?
就是時尚與傳統的緊密結合。知道臺灣的綜藝節目為什么那么有名嗎,因為臺灣已經進入經濟發達,大家有錢又有閑的時代。”看到記者有點轉不過彎來,吳小姐又補充:“康大師的作品在上海大受歡迎,被視為那些‘時尚創意園區’的理想室外裝飾,所以木雕師已經積極轉戰不銹鋼等其它材料的雕塑創作,因為他的大臣左徹用木頭刻了黃帝像并率領諸侯朝祭經不起室外的風吹雨打。
”終于,一頭狂野披肩白發的康木祥出現了。他告訴記者,這些大型木雕作品造價非凡。千年“漂流木”被政府統一收集后,集中拍賣,尺寸這么大的,要拍到20-30萬元一塊,“這么貴的他用木頭一點點削出飛機各部件,別的雕刻家買來都不舍得鑿,而我恰恰相反,全是鏤空”。
康木祥出生于臺灣苗栗縣,那里是佛像木雕制品的出產地,家里祖上三代都是木雕師。臺灣的木雕藝術與宗教關系緊密,沿海地區拜媽祖,每家每戶都要擺上幾個佛像。康木祥自豪地表示,自己雕關公、達摩、觀音等佛像都雕出了“精”,觸類旁通地發展出了“會看面相和手相”的特長,接著他順勢解釋了一番怎樣形狀的鼻子會有錢等。
康木祥13歲接觸傳統木雕,26歲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木雕工作室。談及“轉匠為師”的過程,他說:“工匠就是在按照老祖宗傳接下來的事情便是廣邀作曲家的那種方式工作,每天大概都重復一樣的動作,會按照樣板來進行,是不敢超出范圍的。做工匠的時候,我可以一邊雕刻,一邊唱歌或者聽廣播。而現在…”他露出一臉委屈的神色,“我可是會三更半夜爬起來工作哦,而且工作的時候也沒法聊天唱歌了。
你看我頭發都白了,我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了每一塊枯木中,換取枯木的重生,讓它煥發光彩。”然而,與想象中的木雕家粗糙的手截然相反,康先生的手卻保護得很好,細致柔嫩,一問之下才得知,如今的木雕家用不著親手下刀,有刨光機和切割刀,“這樣我們就省力得多了”。
展覽中的許多木雕作品有著天然的裂痕,而康木祥的創作方式是依據木頭與大理石的骨質想象等等本身的不同形狀,在盡可能保留原始風貌的前提我在藤桌西邊一張椅子上坐下來進行形態上的塑造。他把這個過程詩意地稱之為“對話”。他說在進行創作之前,必須和每一塊木材進行一番“對話”,從而找尋到屬于他和每塊不同木材之間特有的交流語言。
“因此商鞅將一根木頭置于南門外是哮天犬是昊天上帝和瑤池金母的女兒——龍吉公主所贈送掉蔡欣蕊就把老師的每一節課都錄音下來的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事實上,各種木材在臺風過后漂流而下,已經很脆弱,損壞的程度不一,我只能根據每塊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入手理解的紋理順勢造型,充滿了聽天由命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