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今棟是一位淡泊自守,善學深思的藝術家。多年來,他在連環畫、雕塑、山水畫、民俗繪畫等領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通過與他的敘談,記者對中國的山水畫藝術和民間繪畫藝術有了更為全面的理解。他說:“人的一生是一步步走過來的,一萬中有萬一,一如了無,二者都不容易。多積柴火慢燒,進與退都是可以轉化的。”正是這種對藝術、對人生的豁達,使他在藝術的眾多領域駕輕就熟。王今棟出生在解放前的北京,自幼他就喜歡讀書和畫畫。盡管出生在北京,但小時候家里的貧窮,使小學沒畢業的他就輟學回家。
出于對學習的熱愛,輟學后的他經常跑到老北京的琉璃廠,一整天地待在那里翻看書攤上的舊連環畫。因為這種對繪畫的執著,1954年,自學成才的王今棟已畫了20余套連環畫。同年,他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剛進美院的時候,就有一種進入天堂的感覺,感覺到什么都是新奇的。在選擇專業的時候,由于國畫和版畫都畫過,而雕塑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專業。當時恰逢蘇聯的女雕塑家莫西娜在北京辦展覽,看展覽時,我感到非常的激動和震撼。
站在雕塑中間,自己仿佛一下子進入了一個真正的藝術世界里。”天生對藝術就有顆敏感心的王今棟,從雕塑開始了自己一生的藝術旅程。西方的雕塑與中國的繪畫藝術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藝術領域。它是以立體視覺藝術為載體的造型藝術。對于選擇的這個陌生專業,王今棟表示:“任何藝術都是相通的。雕塑在很多方面與中國的皮影、繪畫一樣講究線、面的穿插組織。之前畫連環畫時,我畫了大量的速寫,做雕塑時就把速寫中用線塑造和表現的方法運用其中,使自己很快進入了雕塑藝術的創作狀態中。
”憑借著這種良好的悟性和對速寫的堅持不懈,從雕塑到民俗繪畫,再到中國畫,速寫伴隨著王今棟的藝術道路一路走來,并成就了他在多個藝術領域的創作。從事美術工作幾十年,遍及各個門類,王今棟的藝術創作每次都是從零起步。1992年退休的王今棟告別了以前忙碌的工作狀態,時間和自由重又回到了他的世界里,但同時伴隨他的還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當他靜下心來,尋找晚年的藝術追尋時,他想到了中國畫,又回到了中國繪畫的本源世界里。
王今棟告訴記者:“我過去畫雕塑、繪畫都是以人為主,步入老年以后應該畫些輕松的東西,于是選擇了山水畫。我把它看做又是一次零的開始,開始試著把我以前積存的速寫拿出來畫成國畫。”他畫山水從畫小品開始,畫了近百張以后,他的興趣越來越濃。他決心從頭學習山水畫的筆墨,將山石、樹木、泉水逐一攻克。“山石、樹木我在速寫中經常去畫,順手拈來并不吃力,只有泉水、瀑布顯得生硬死板,瀑布常畫成布帶。因此,我曾經在炎熱夏天時,悶在屋里畫了幾十幅,直畫到枯夏流泉,自己才覺得勉強過關,但仍需提高”,他表示,“畫山水我完全得益于50年堅持不懈的速寫,它是我山水畫創作的基礎”。
“畫速寫是給自己看的,它不求完整、不必修飾、不必循格、不必知賞。幾十年來,我一直沒有停筆,每當翻看這些速寫,就會回憶起往昔的足跡,如同品茶、品酒、品味美味一樣,品味著自己的人生,其味無窮。現在有時候外出,只要有條件就會畫上幾筆。春暖花開,秋高氣爽,面對山野雜樹,順手畫張速寫,心情更加舒暢。
”王今棟表示。唐代山水畫家張璪留下兩句永不磨滅的格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由此,王今棟確定了他的山水畫方向“在家學傳統,出外畫寫生”。他堅持每年到大山中寫生,感受自然山林的靈氣,回到畫室中再融入傳統筆墨,他學習清代山水畫大師龔賢的黑白積墨法和戴本孝的渴筆黃山等畫法進行創作。
他感嘆:“每當走入大自然深山洪谷中時,我的心情格外的爽快,親身感受大自然壯麗的景色,呼吸著深山的新鮮空氣,面對深山、林野,用毛筆直接勾畫它們,這樣的山水創作比閉門造車更覺生動、深入和耐看。”往事如煙,歲月如歌。王今棟以對藝術的真誠和執著書寫了一個樸實美麗的藝術人生,帶給人的是一種真摯的藝術享受。如今,他已經從藝整整60周年了,他說:“山水畫是我的藝術歸宿,生命有多遠,我的藝術道路就要走多遠,直到走不動為止,但我相信我的思想會一直延續著我的藝術夢想。
”王今棟,1932年生于北京。1950年從事連環畫創作,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后分配到河南省工作,先后在鄭州藝術學院、開封師院藝術系任教。后在河南省博物館、省美展辦公室、省群藝館工作。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