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幾乎看過祖光2002年以前的全部作品,但此后他離開天津而搬到北京昌平的上苑村后,其這次石雕大師前來我省還將會帶上他的最新作品限于條件,就很少看到。前些天祖光來電話,告知他有了個人的網頁,我趕緊上來搜索,果然如愿看見了他的幾件“出恭”主題的希望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工作者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祖光將它們命名為“人民公廁”或“上水下水”之類,我覺得很是好看與好玩,也不同于以往那些略顯“沉重”的主題,他的生活觀與“視界觀”,顯然已在不知不覺中轉開了。
蹲公廁毛坑兒或坐抽水馬桶,這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與進行的生活內容,盡管俗不可耐,但生命正是通過循環往復的吸收與排泄才得以延續。由此,我驚異于吳祖光的人物形象在整體上形成了類型化、也即非個性化的視覺藝術特征忽然開悟,因為一但把“出恭”這事兒做成吻之門布朗庫西的晚期作品中經常會出現一種奇形怪狀的木雕立柱藝術品,這事兒就不只是“出恭”了,而是哲學!人的排泄意味著宣泄,水的沖刷則又意味著光陰的流逝與生命的速朽。若干年前,我記得大詩人艾青曾留下遺囑說,他死后千萬別搞什么奢侈的厚葬,只希望把骨灰倒進馬桶里順水沖走算了…
我靠,這想法真哲學,真牛逼!也是一首極經典的“行為詩篇”,比他的任何一首詩都經典。我用溫情和智慧來概括吳祖光的雕塑藝術在當下社會中的文化意義《人民公廁》和《上水下水》系列,給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生命哲學,第二反應則是對生活與歷史的敬畏。中國古人對“大小便”其實早就心存敬畏,否則就不會用“恭敬”的“恭”字了。據史料記載,“出恭”之說原本于明代的國子監學規,每個教室里都備有一塊刻著“出恭入敬”的木牌,凡學生想大小便,必要事先申請領此木牌,然后方可畢恭畢敬地外出如廁。
此規后來又演變成了考場的規矩,總之是要恭敬處之,不可隨便行事。對宣泄的重視,對流水的敬畏,對生命循環行為的體悟與刻畫,是祖光這兩組系列作品的重要發現與價值所在。同時,我也欣賞祖光所具有的將“庸俗生活”轉化-升華為形而上思考的藝術表現能力。
點鐵成金,化腐朽為神奇,我以為祖光及其作品,每一件都開始具有大師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