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欣賞一尊對于大多數的泥塑都是以一個厚點兒的木板來作為泥塑佛像雕塑的支撐點、菩薩像等的藝術成就,除了看標準形象外,還要憑借手印、標幟、坐姿及其他附屬裝飾物來綜合考察。這種種細節在佛教中統稱為威儀或莊嚴。除了觀其外形,也要領會其神韻。唐代以前的西藏的佛像在于產地區域的風格較著重神韻;唐以后則較重形態。
由于制造藏傳佛像宗喀巴對顯密理論在邏輯上的統一性、合理性均須依照《造像量度經》的儀軌,若懂得當中的規限,更能判斷佛相的好與壞。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有32種不同凡俗的容貌,稱為三十二相,還有80種小的特征,合稱「八十種好」。但是佛經上形容釋迦佛的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許多「相」、「好」在造像上是無法具體表現出來,一般只有所謂「眉間白毫相」、「頂髻相」等,能明確顯示出來。
印相又叫「手印」,是指用手指作出的種種形狀,表現某種特定的含意。在《陀羅尼經》中說,誦咒有種種印法,如果作手印誦諸咒法,易得成就。常見的手印有降魔印、說法印、施無畏印、合掌印、禪定印、智拳印等。在各類只要是誠心塑綠度母佛像的頭頂、肩上、冠飾上也往往有法輪、水瓶、金剛杵、金剛鈴等法器以標明其身份,這些小道具通稱為標幟。標幟在手里時,可稱為持物。辨別一尊佛、菩薩、明王的身份,只要辨認他頭頂、肩頭或手里有什么標幟、道具就可以判斷了。
佛、菩薩所坐的臺座稱為蓮花座,因時代和地區以及教派的關系,各地造型也不太一樣。藏傳佛教的臺座平面呈橢圓形,象征著太陽,叫日輪,日輪的外面有蓮花瓣圍繞,中間部分束腰,邊緣有連珠環繞,上層的蓮花花瓣朝上稱為仰蓮;下層蓮瓣朝下,稱為復蓮。
有的蓮座只有一層仰蓮或復蓮,是低于佛的級別的諸神和護法神所專用。佛教造像的衣飾也屬于莊嚴器具,具備佛教規格。佛的造像均穿法服,覆雙肩或偏袒右肩。里面還有裙和中衣等。因時代不同,衣飾也有變化,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衣飾也有所不同。大體上,不論漢傳還是藏傳佛教,早期主要是袒右肩式大衣和通肩式大衣兩種。佛寺內的各種法器、供器等繁多,大致可以分為六大類:1.禮敬類──袈裟;
2.詠贊類──鐘;3.供養類──供臺等;4.持驗類──念珠;6.勸導類──刻有或寫有六字真言的轉經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