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1月7日21時,隨著阿芙樂爾巡洋艦的一聲炮響,轟轟烈烈的“十月革命”拉開了序幕。在冬宮前的涅瓦河上,這艘略顯銹跡的戰艦正靜靜地停靠在河岸。它和宏偉的冬宮一起,見證了那一場意義非凡的革命運動。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過去了,現在的俄羅斯人又是如何看待“十月革命”的呢?這恐怕也是許多中國人心里的一個疑問,而在記者詢問了十幾位各個階層、不同年齡的俄羅斯人以后,得到的反饋卻令人唏噓。
雖然記者的采訪對象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普遍性和客觀性,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夠反映出大部分俄羅斯人對“十月革命”真實的看法。早在新西伯利亞的時候,記者曾和一位參加過衛國戰爭的俄羅斯老兵有過一次簡短的對話。雖然“十月革命”發生的時間是在他父輩的年代,但提起那段非同尋常的歷史,這位名叫安東的老者仍然有說不完的話。“那是一場偉大的革命,我的父親在我小的時候就和我說起那些英雄的事跡,”他告訴記者:“雖然現在看來‘十月革命’并不完美,但它在我們這一代人心中絕對有著抹不去的情節。
”老人談話的時候,雙眼一直直視著對面高高矗立的列寧雕像,眼神和雕像一樣帶著歷史的印記和揮之不去的情愫。在喀山大學采訪的時候,記者也曾和一些俄羅斯大學生談起過“十月革命”,但他們似乎對這個話題完全沒有任何興趣。對于那段遠去的歷史,這些年輕人沒有太多的認識。“就像那些塑像一樣,和我們沒有什么關系。”一位名叫安娜的女大學生帶著平和的語言說道,他們將自己與“十月革命”劃開了界限,僅僅當作一段普通的歷史故事,不做評判,也更談不上什么愛恨情仇。
對于“十月革命”的評價,最讓記者感到意外的來自于采訪團在圣彼得堡遇見的一位導游,在她的眼中,“十月革命”似乎是一場災難。這位名叫列娜的導游,有著穩定的工作和不錯的薪金,但她卻對那段歷史有著太多的抱怨。她告訴記者:“那是一次失敗的歷史倒退,如果不是因為‘十月革命’,現在的俄羅斯人一定每個人都開得起奔馳車了。
”這句話值得推敲,充滿情緒化和個人觀感,但類似于列娜這樣的評價,在現在的俄羅斯并不在少數。這一切,讓我們這些對“十月革命”有著特殊感情的中國人,不禁從心底輕輕地發出一聲嘆息。但是,總的來說,俄羅斯人民對歷史還是絕對尊重的。在“中俄友誼之旅”車隊沿途經過的每一個城市,中國記者們都能看到許多列寧像和象征蘇聯政權的鐮刀加斧頭的雕塑。它們要么矗立在城市最中心的廣場上,要么被鑄造在政府大樓門廳的墻上。
每當記者向當地各界人士問起:“你們為什么還留有如此多的‘蘇聯痕跡’”,俄羅斯人總會反問道:“為什么你們會覺得奇怪?列寧是我們的一個歷史名人,讓他站在那里有什么不對嗎?這畢竟是一段活生生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