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省委宣傳部等部門聯合舉辦的紀念建國六十周年山東省城市雕塑成就獎揭曉,榮成濱海公園里的“歸航”“歡樂的漁民節”“老海”3座雕塑獲此殊榮。這些獲獎雕塑都有怎樣的文化特質?對城市建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連線采訪了這3座獲獎雕塑的主要設計者、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王穎生。在濱海公園長5000米的金沙灘上,一組名為“歸航”的雕塑最為搶眼。
在一條10多米長的石質座基上,7名年齡不一的漁家壯漢向前傾斜著身子奮力地拖著繩子。他們雙目圓睜,似乎用盡了全身力氣,張大的嘴巴中仿佛正在喊出渾厚有力的漁家號子。栩栩如生的雕塑,生動地再現了榮成漁民的生活。很多游人經過此地都禁不住合影留念。
“歸航”由王穎生和中央美院教師董磊共同設計。王穎生說,他與榮成有很深的淵源。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榮成即成為中央美術學院固定的實習基地。每年,他都會背上畫夾前來寫生,十幾年里,他和學生們的足跡遍布了榮成大大小小的漁村,一幅幅反應漁村生活的佳作,表達著他對漁民們難以言說的深情。
“歸航”內容簡單,寓意深刻。董磊說,這座雕塑體現了漁民辛勤勞作一天后,晚上帶著一身的疲憊和全家人的期待,安全歸航。整組雕塑體現了生命的韻律,也體現了漁民與大海的溝通,是一個集靜態美和動態美于一身的作品。
7個漁家漢子擁有不同的年齡、性格、動作,但都代表著漁家人樸實的品質。“歸航”代表著收獲,表達著親人平安歸來的喜悅,深刻反映了海洋對人們心態、情緒乃至性格的影響。粗壯的短發倔強地豎起,茂密的絡腮胡子代表著豐厚的閱歷,臉上的條條溝壑是歲月和海風留下的痕跡,簡單的線條勾勒出粗獷健壯的身體曲線…濱海公園明珠廣場南邊,有一個孤獨的老人坐在海邊,他就是雕塑“老海”。
“老海”高2.8米,寬1米,是一個典型的漁家漢子形象。他左手撐在腿上,右手捏著旱煙,若有所思地望著大海,仿佛在感慨歲月的流逝,也仿佛在思念出海后再也沒有歸來的親人,或者渴盼著風調雨順后的收獲…王穎生介紹,“老海”靠海為生、以海為名,反映出早期漁民由于生產力極其低下而導致的生活困境。“老海身上有著漁家漢子所有的品質與特點。”王穎生說,飽經滄桑的老海,目視著大海,仿佛大海是他心靈傾訴的對象。他用深邃的目光,來見證歷史的變遷,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談及“老海”的創作靈感,王穎生意味深長地說:“榮成有著豐富的海文化,伴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捕魚工具不斷更新,漁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人們對最初簡單、從容、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有著難以割舍的追憶,老海的形象也就應運而生了。”在占地2.5萬平方米的濱海公園漁家樂廣場中央,有一組雕塑就是“歡樂的漁民節”。雕塑中,兩名漁家漢子正在激情四溢地敲著漁家大鼓,旁邊7人正隨著歡快的鼓點載歌載舞,其中還有兩名外國人。王穎生介紹,“歡樂的漁民節”構思來源于榮成石島大鼓的民俗文化。
在風調雨順之年,漁民們總是通過各種儀式,載歌載舞表達豐收的喜悅之情,也表達對來年的美好祝愿。在整個設計中,他還特意設計了兩個金發碧眼的外國銅人,伴隨著當地漁民敲打的歡快的節奏,兩個老外也跟著起舞。“榮成由昔日的小漁村發展成現代化城市,這一元素的設計,也寓意著榮成逐步邁向國際化。”在濱海公園還有一處雕塑同樣引人注目,它就是獲得山東省優秀城市雕塑建設項目三等獎的“海之舞”。
從北側進入廣場,首先就能看到這組“海之舞”雕塑。魚兒在海草間游動,海草也隨著海水的波動慢慢搖曳,翩翩起舞。典雅雍容的舞步、柔美動人的舞姿營造出一副旖旎的海底風光。近年來,榮成市把城市雕塑作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著力點。榮成市建設局公園管理處主任張宗國表示,城市雕塑的建設既改善了城市面貌,又極大地提高了榮成的城市品位,為外地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濱海公園規劃之初,他們就考慮到雕塑的選址。為保證雕塑設計質量,他們特邀中央美術學院的設計師參加雕塑的選址、設計、安裝,使其既符合榮成海文化的獨特魅力,又充分考慮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規劃設計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