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土系列、太極系列和人間系列是迄今為止朱銘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三個系列作品。在上世紀70年代,朱銘憑借“鄉(xiāng)土系列”成名之后,便開始將創(chuàng)作焦點轉向中國太極招式主題。臺灣知名美術學者、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蕭瓊瑞說:“《太極系列》的形成,固然有朱銘個人學習太極拳的生活體驗,但也有當年臺灣社會盛行功夫風潮的時代背景。但另一個藝術上的動力,是一趟羅馬之旅帶給他的巨大感動。朱銘曾說,沒有出國去開闊眼界,欣賞羅馬的大建筑,我不敢刻那么大的袖子。
膽子不夠!”“如果說《太極系列》是單色的高度提煉和濃縮的精神作品,那么《人間系列》就是多彩的極具生活化的現(xiàn)實再現(xiàn)。”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說,“極大地活躍了人們的視線,展現(xiàn)了藝術家對現(xiàn)實的洞察和對生活的感受?!逼鋵?,最初的《人間系列》創(chuàng)造于紐約,當時朱銘語言不通,在“與世隔絕”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以冷漠為主題的作品,之后,朱銘回到臺灣,《人間系列》也開始在主題上聚焦各色人群,朱銘美術館典藏研究部助理研究員陳一銘說:“不管是三姑六婆,還是芭蕾舞者,都在描述人間眾生態(tài),朱銘先生常常說,他覺得《人間系列》作品的群體概念非常重要,他想要的就是自由的感覺。
”朱銘在雕塑上的另外一個突破,就是材質的多元使用,他自己的觀點是:無論是木頭、海綿、紙,甚至面包也可以做雕塑。材料不同,表現(xiàn)出來的效果便不同。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國對朱銘的作品也有研究,他說朱銘從《人間系列》開始對材料的全面體驗,“從木頭開始,這種木頭在大陸叫笨板,像石頭,還有不銹鋼的板、陶、海綿、保利龍。保利龍材料很脆弱,暴露在外面很容易損壞。
而在《人間系列》里我們看到朱銘直接使用了這種材料?!彼囆g史學家及展覽策劃人蘇美玉認為:“從《人間系列-游泳》中,我們看出藝術家借助不銹鋼反射引導觀者將自身影像引入雕塑,從而讓作品、觀者與空間之間能產生對話,使得雕塑空間里有一種心理與身體的互動情感。
”“英國觀眾遲至今日才得以結識朱銘,然而一旦認識,想必再也無法遺忘?!边@是英國《泰晤士報》對中國臺灣雕塑家朱銘的評價。年過七十的朱銘在臺灣的受尊重程度不亞于齊白石和徐悲鴻,繼2006年“太極雕塑展”之后,中國美術館近日推出“人間系列雕塑展”,朱銘美術館也帶來全球首發(fā)的人間系列最新作品《囚》。2007年之后,朱銘開始丟掉在《人間系列》中常見的色彩,因為他覺得色彩有過多裝飾性,他已經到達了要返璞歸真的階段,于是我們看到的只有黑白兩色的“囚”。
朱銘美術館典藏研究部助理研究員陳一銘說:“《囚》共有三個作品,朱銘說這個《囚》不僅指壞人會被關進去,好人也會關進屬于自己的牢籠,而且牢籠上還插著鑰匙,證明是你把自己關進去的,你其實可以走出來。之前的《人間系列》可能比較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現(xiàn),但《囚》加入了內在的思考,這也是朱銘自己認為的突破之處。
”“這幾年大陸非常重視城市雕塑,以北京和上海最有代表性,北京有文化積淀,有更多資源,上海更具現(xiàn)代氣勢,更新潮、更具時尚性。但也有業(yè)內人士稱目前我們的城市雕塑精品少,垃圾多。”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說,朱銘雕塑展這類的展覽,可能觸動中國雕塑特別是城市雕塑快速發(fā)展。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謝佩霓談到臺灣雕塑的發(fā)展歷程,“1992年臺灣頒布了公共藝術設置辦法,隨后在臺灣新城市建設過程中,雕塑與交通空間、開放空間、半開放空間的結合部分做得非常徹底,地鐵、高鐵或公共道路利用雕塑進行了整體規(guī)劃。”“這10至20年來,中國大陸雕塑進行了非常多的裝飾甚至材料方面的探索。
”臺灣知名美術學者、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蕭瓊瑞認為,“相對而言,臺灣在雕塑方面有一些秉持傳統(tǒng)雕塑概念的藝術家繼續(xù)進行雕塑本質的探討。公共藝術設置辦法出臺后,很多新一代藝術工作者開始走向與空間結合的道路,他們甚至用家居概念讓作品進入了生活,還在一些作品中加入強烈的繪畫性,甚至與大自然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