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9月的2010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上,中國大陸藝術家張曉剛2006年的作品“大家庭系列”,以95萬美元、約合3000萬新臺幣的價格售出,成為今年臺北藝博會上售價最高的作品。在剛剛結束的香港蘇富比秋拍上,張曉剛的《創世篇:一個共和國的誕生二號》以5218萬成交,這也刷新了他個人作品的拍賣成交世界紀錄。10月15日,這位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的“藝術大腕”將回到重慶舉行個人展,這也是張曉剛1982年從川美畢業后第二次回重慶辦個展。
時逢四川美術學院70周年校慶,張曉剛也將首次曝光一批珍貴創作手稿、照片為母校獻禮。此次“張曉剛:靈魂上的影子”展覽是其1982年從川美畢業后,首次回重慶辦個展。展覽時間剛好遇到母校四川美術學院70周年校慶,展覽也收集了張曉剛自川美就讀30多年以來重要的“背后的故事”,其中包括重要作品草圖、階段作品手稿、通信手稿、重要歷史照片、訪談影像資料等近200件。
應母校的邀請,張曉剛也將在15日回到重慶,參與母校校慶,另外也將親自為個展揭幕。眾所周知,“大家庭”系列作品為張曉剛博得廣泛關注。1993年,在經過一年多的沉淀后,張曉剛開始畫一些身邊的家人和朋友。而隨后找到一批“全家福”的老照片,讓他產生畫“大家庭”系列的想法,此次張曉剛就將展出其創作“大家庭”系列的照片素材,其中許多照片都是首次對外曝光。
類似于這樣的珍藏作品在此次個展上還有很多。據“實驗報告”的策劃執行人韓小姐表示,目前近200件展出作品還正在進行裝裱,其中就包括張曉剛進入川美油畫系所畫的第一幅作品創作的手稿,這絕對是他的壓箱之作,若不是此次個展,將很少見到;而張曉剛的畢業作品《天上的云》使他在藝術屆初露光芒,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為了創作這幅畫,張曉剛曾多次到阿壩草原寫生,積攢了上百張速寫草圖,此次展覽就從中精選予以展示;另外《失憶與記憶——張曉剛書信集》中的通信原件,也可以在展覽中感受到藝術家們通信時的乖張樂趣。
韓小姐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張曉剛對于此次個展相當看重,我們在前期溝通時,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說我人生中了一張彩票,那就是當年考進四川美院。’因為那一年整個云南省就2個人考進川美,只有他考進油畫系。所以他對川美的感情相當濃厚,這次的個展他壓箱未曝光的,或者極少曝光的作品太多了。”目前所有的作品都已經運抵坦克庫,正在進行裝裱和展場布置。而張曉剛也將在明天抵達重慶,親自參與布置會場。開展當天,張曉剛還將為新近出版的書信集《失憶與記憶》進行現場簽售,書中所選編的部分書信原稿也將在展覽中展出。
另據韓小姐介紹,坦克庫每年都會不定期舉辦年輕藝術家的個展或群展,同時在場地費用做出減免。另外也會由坦克庫出面,邀請收藏家、策展人、畫廊老板等前來觀看展覽,并與青年藝術家舉行文化沙龍,期待從中發掘新星。另外還會邀請“腕”級藝術家來提攜青年藝術家,韓小姐說:“我們已經與張曉剛、王廣義等建立以其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并邀請青年藝術家到工作室中進行創作,屆時他們的創作不僅會得到這些大腕藝術家的指點,還可以跟他們一同辦展覽。”在四川美術學院70年的辦學歷史中,產生了很多經典作品和藝術大腕。
上世紀六十年代,雕塑系師生創作的大型群雕《收租院》被譽為我國“雕塑史上的革命”,七十年代,葉毓山教授創作的毛主席紀念堂的《毛澤東坐像》雕塑、主持創作的松潘《紅軍長征紀念碑》組雕、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紀念碑群雕等,確立了雕塑學科在全國的學術地位;八十年代,以羅中立創作的油畫《父親》為代表的一大批反映鄉土文化、傷痕藝術的油畫作品,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里程碑。而羅中立、張曉剛、周春芽、何多苓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優秀藝術家成為川美的代表。
“2009胡央美術榜”,公布了去年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成交額最高的中國在世藝術家排名。在上榜的50位藝術家中,有7位都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此次“張曉剛:靈魂上的影子”作品展是坦克庫主辦的“實驗報告: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視覺檔案”系列的第三次展示,此前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羅中立的“羅中立:語言的軌跡”個人展剛剛落幕。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也是羅中立自從1995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后,久違15年的個展。1980年一幅《父親》,羅中立一舉成名。但多年來外界只記住《父親》,忽略他的其他作品,這讓羅中立多少有點耿耿于懷,埋頭創作新作品。
此次策劃“實驗報告”系列的俞可向記者聊起邀得羅中立“出山”開展,大嘆頗費周折:“因為他已經好多年沒辦了,這次恰逢美院70校慶,《父親》創作后20年,我就去說服他。第一,他在《父親》后20年的作品累積已經很多,辦個展條件完全成熟。而重慶、川美是他成長、生活的地方,要辦個展一定要在這里辦;第二,他的個展可以為青年藝術家提供幫助,讓大家近距離學習;第三,重慶文化展覽氛圍還很弱,你何不來起個帶頭的作用。
”俞可表示,這次展出了羅中立在《父親》后20年,三個創作階段的近100件作品,其中包括雕塑手稿、油畫等新作品。而從作品展反饋來看,也確實為川美學子和許多青年藝術家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