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國當代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昨天在浙江美術館開幕,來自大陸和港臺地區200多名藝術家帶來了數百件陶藝作品。參展作者中有像韓美林這樣的特邀陶藝名家,也有當代青年陶藝家,還有來自全國30多所藝術高校的在校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藝術家們構成一個富有層次的立體窗口,讓觀眾看到當代陶藝學術前沿的現狀。展現傳統陶罐之外的“雕塑”在人們通常的印象里,陶藝作品總是一些瓶瓶罐罐的器皿,但在這次陶藝展上,記者看到了大量傳統陶藝概念以外的的作品,它們看起來更像是用陶做的“雕塑”。
中國美術學院年輕學生們的作品很能體現這種趨勢,有不少作品就像是陶藝版的畢加索繪畫。國美的研究生孫麗娟就是參展作者之一,她自己的作品就是個抽象的“陶塑”。她告訴記者,這類作品有部分受了西方陶藝的影響,但也有很多是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果。“例如有的作品看起來很像北方的民間石刻藝術拴馬樁,這就是從中國文化傳統里提取的元素。
”取材的多樣性也是這次陶藝展作品的特色。四川省美協陶藝專業委員會主任周曉冰選取了藏民的題材,他塑造了一個色彩酷似山脈的藏族女孩邊走邊高歌的形象;同樣來自四川的另一位陶藝家則從彝族的漆器中獲得靈感,用“大地、山川、河流”的圖案和紅、黃、黑三種顏色打造出造型別致的器皿。用陶藝展現更深層面的東西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館長左正堯的陶泥雕塑《流水賬》吸引了眾多媒體的注意,這是一組外形類似,卻在截斷面的細節上各有不同的形似“賬本”的雕塑作品。左正堯告訴記者,他曾經做過紙本的《流水賬》,用門票、機票等各種生活中的票據做成了一部部“流水賬”,體現如今高節奏生活的狀態。
左正堯認為,今年的陶藝展能夠反映當代青年陶藝家的現狀,“但技術層面的作品占多數,大氣蓬勃的較少。年輕的陶藝家可以去思考如何用現代的技術展現更深層的東西。”在展覽上還有來自臺灣地區的藝術家。臺灣國立臺南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主任張清淵帶來了他的作品《錯置的母體》,這是從2005年延續到現在的一個關于文化認同的系列作品之一。“臺灣當下的文化是在多種文化影響下產生的,在文化認同上有一種混沌的狀態,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將這種狀態記錄下來。
當后人回頭來看我們現在的歷史的時候,希望我的作品可以提供參考。”張清淵還特別贊美大陸的藝術家目前所處的有利環境。“經濟形勢提供了很正面的市場,學生能看到未來的發展,因此發展進步得很快。反觀西方,或者日本等亞洲其他國家,他們的年輕人可能就會猶豫。
而我在今天的展覽上,看到這里的年輕人是很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