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多在中國數千年農業社會中形成的行業和手藝有許多已經或正在從我們視線中消失。圖為清末民初時期的行業《打銼刀》。古老的城墻、別致的名居、歌特式的教堂、神廟式的圣誕堂、充滿古韻遺風的武昌曇華林藝術村里,珍藏著大武漢的城市文脈。
著名雕塑家、武漢商貿職業學校美術學院院長李三漢的“三漢雕塑工作室”,就坐落于此。本月7日下午,記者慕名來到這間工作室。李三漢和十多名工作人員正在泥塑臺前忙碌著,他們身后的桌上、地上,擺滿了已經翻制成玻璃鋼的雕塑小樣。“所有的小樣都是為‘中華360行文化園’創作的”,李三漢介紹:“這個工程的設計從今年的1月4日開始,目前已經完成了160多件小樣的創作。
接著根據小樣制作與真人等大的泥塑,再將大泥塑翻制成青銅雕塑成品。預計全部完工要到2014年。”養蠶、織布、漁樵…細觀泥塑小樣,無論是人物的表情、衣飾的紋路,還是場景的設計、道具的制作,無不是精雕細琢,栩栩如生。那些對小孩子來說是模糊的、遙遠的的青銅記憶綿延千年銅陵市郊銅官山北側的羅家村南水溝邊有一處古礦冶遺址大煉渣,在雕塑家的手中一一復活。“雕塑以清末民初時期的題材為主。
動手前要查閱大量的歷史文獻,再依照文字和有限的圖片、繪畫資料來進行加工。”談話間,兩名工作人員已換好了清代的民間服飾,在門口擺出各種造型,供他人拍照。“這也是我們的創作方法之一。360行的雕塑都是帶有一定情節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用模特還原當時的情景。”李三漢笑著說,“雖然社會文明在發展,科學技術在進步,但這并不代表手工業就必然消亡。我希望360行這一大型組雕給人們留下一點原始的、具有歷史色彩的形象資料,讓觀者在欣賞的過程中,對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有一個較為充分的認識。
”遲暮的老人從業55年,面臨著無人繼承的無奈。今天,徜徉在中華360行雕塑的“叢林”里,不禁感慨還有多少行業留存于世?《賣油翁》的“無他,唯手熟爾”,道出了每個行當都有其獨到的絕活。而今,想欣賞到賣油老翁“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的絕活,恐怕已成空想。有人說文化的傳承不是一件機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務,它需要的是一個“薰”的過程。
什么是“薰”?大白菜在泡菜壇中變成泡菜,這個過程就是“薰”。正如李三漢院長所說:“修建中華360行大型雕塑文化園的初衷,就是要讓觀者了解、傳承中華優秀的文化。建成后,依河而立的360件大型雕塑在重現《清明上河圖》般繁忙且鮮活的歷史生活之景時,更能訴說中華手工藝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