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區南部的小洲村,因嶺南生態水鄉和濃厚文化底蘊聞名,古村內狹窄的民居空間卻制約了藝術創作和展示的進一步發展。因此,藝術家們將目光投向了荒置多年用來堆放淤泥的高架橋底。經過三年打磨,蛻變成廣州最專業的原創藝術工作室群。這種利用高架橋底閑置空間,發展藝術產業的模式是全國首創。“北有宋莊、南有小洲”,小洲村的老書記莫綺萍說,上世紀90年代起,關山月、黎雄才等著名藝術家入駐小洲后,濃厚的藝術氛圍、嶺南生態水鄉特色、淳樸的民風,使國內外的知名藝術家、眾多中青年藝術專才不斷聚居到小洲。
但水鄉古村內的民居空間較為狹窄成為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從2008年開始,記者就聽到不少早期進駐小洲的藝術家,抱怨缺乏空間以及游人嘈雜影響創作。海珠區華洲街書記蘇德泉介紹,小洲村唯一閑置的空間就是橫穿小洲村的南沙港快速路高架橋底。為支持小洲村,南沙港快速路管理方在2005年將部分路段高架橋的橋底場地租給小洲村以滿足發展需要。
一開始由于橋底雜草叢生、建筑垃圾和廢棄物堆積如山,村集體無力支付清理和開發需要的資金,只能繼續閑置,莫綺萍說。后來剛好有文化人相中了這個空間,希望和村集體一起打造成藝術區。“橋底比較偏僻,發展服務業也許不合適,但對于藝術家創作和展覽卻恰好。”在高架橋下搞藝術區此前并無先例,在開荒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藝術區的負責人王齊說,“始終相信好東西肯定會被認同”,按照專業藝術空間高標準打造了兩年后,2010年初的小洲藝術區作品展正式揭開了這個神秘空間的面紗。
秉著“大家一起玩、一起熱鬧、一起體驗藝術”的宗旨,既有高雅的國畫油畫雕塑,又有新穎的裝置藝術、涂鴉、工業設計,藝術展吸引了各個年齡層次的觀眾參與。順著南北走向的高架橋,是一座座用新型材料搭建的房子,分隔為大小不一的展廳和藝術工作室等空間。墻外是雕塑、畫作、攝影作品或絢麗的涂鴉,彰顯出每個空間的個性。
畫家韓勇指著屋頂和兩側透明的采光窗介紹,自然采光是藝術創作的最佳條件,然而極少房屋能夠符合這個要求,建在高架橋下的小洲藝術區就是這樣設計的。記者發現,地處偏僻的藝術區兩頭都設置了治安亭,每隔一段時間就有警車在藝術區周邊巡邏。華洲街和藝術區管理方為了保障藝術區的安全環境,24小時投入安保力量,并設置了100多個監控攝像頭。得天獨厚的環境加上嚴密的安保,從去年至今,在藝術區內創作的雕塑和繪畫作品,已經有多件在全國性評選中獲獎,不乏金獎作品。
王齊介紹,小洲藝術區作為原創藝術工作室群,規模目前是全市最大,至今吸引73個原創藝術工作室進駐,公共展廳提供365天不落幕的展覽和藝術沙龍,成為小洲村文化藝術產業的龍頭。接下來還有一家私人博物館和文化部現當代文化中心廣州分中心進駐,會進一步擴大藝術區的功能,打造成廣州的標志性藝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