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農家積麥之狀,故有此名。”五代文人王仁裕在其《玉堂閑話》中對麥積山的這段描述涵蓋了有關這座山的諸多信息,一個三字地名一下子變得立體而生動了。麥積山是西盡管秦嶺、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分別被劉備和孫權占據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山勢險峻,外形玲瓏獨特,環境清幽,被稱為“秦地林朱之冠”,早在西漢末年便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
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郁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云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盡管麥積山風景秀麗,然而真正使其從其中陜西省寶雞地區的秦嶺山下有一則少年英雄打虎救父的故事眾峰中脫穎而出,名垂千古的還是那陡峭懸崖上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海拔1742米,山頂距地面142米,現存佛教窟龕194個,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壁畫一千三百余平方米,全部窟龕開鑿在山崖峭壁之上,猶如蜂房一般,分布于東、西兩崖,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
而由于石質結構松散,不易精雕細鏤,麥積山以精美的泥塑著稱于世,被雕塑家劉開渠贊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麥積山的石窟并非某一個朝代的作品,而是凝聚了十幾個朝代藝術家們的精心巧思,于是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時代的烙印。北魏的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后的瀟灑;
西魏、北周的造像溫婉和淳厚,沉醉于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向往;隋唐的造像豐滿細膩;宋代的造像衣紋寫實而面貌莊重。蘇聯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參觀麥積山塑像后,激動地說:“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來是最引人入勝的。它們具有驚人的內心世界,極富表現力的構圖和雄偉的形體。”“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麥積山的石窟里,飛天的形象隨處可見并表現為泥塑、雕刻、繪畫等多種形式。
這里的飛天兼具佛教中“天人”和道教中“神仙”的雙重氣質,她沒有翅膀,沒有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看著栩栩如生的飛天,再看看棧道下的云霧,恍惚間,真不知道自己是在天上,還是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