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屆江蘇文化藝術節重頭項目之一,近日開幕的“金石之聲”江蘇·國際雕塑邀請展獲得極大關注,此次雕塑展的策展人之一,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雕塑院院長、全國城雕委藝術委員會主任、著名雕塑藝術家吳為山先生。
“金石之聲”開幕之際,吳為山的“文心鑄魂·雕塑藝術國際巡展”同時在聯合國總部展出。如何更好地解讀、欣賞這次國際雕塑邀請展,中國雕塑家的國際巡展能贏得世界共鳴嗎?昨天,記者通過電郵方式采訪了吳為山先生。吳:這次國際雕塑展的特色是,參展藝術家來自歐美亞非數十個國家,帶著不同的文化色彩和價值觀,各具風格和特色,國外雕塑多以抽象為主。中國雕塑家作品占30%,他們多是活躍在當今藝壇的著名老藝術家和實力派中年雕塑家,已故中國現代雕塑奠基人劉開渠、王朝聞大師的作品,及世界知名法籍華裔藝術家熊秉明的代表作,是此次展覽的亮點。
本次邀請展生動反映了近百年來中國雕塑發展的軌跡,這是在東西方融滲、社會文化變遷的背景下,藝術家創新思維的集中體現。劉開渠的《農工之家》是用西方寫實主義手法表現中國現實題材的典范之作,從中我們既可以看到希臘雕塑的靜穆單純、高貴典雅,也可以看到中國傳統的線、體特征。熊秉明先生的《魯迅》,形式感強,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在創作手法上吸取了法國珂勒惠支版畫藝術的表現意念,賦予其中國紀念碑造型的嚴整意象,這是肖像創作的重大突破。這次展覽還有潘鶴先生塑造的《楊振寧》,錢紹武先生創作的《董仲舒》,以及葉毓山先生的《愚公移山》,作為老一輩藝術家的代表作,它們反映了那一時期中國雕塑的創作面貌。
吳:通過本次展覽,我們欣喜地看到老中青三代雕塑家的整體藝術風貌。老一輩雕塑家煥發藝術青春,同時帶領一批中青年雕塑家進行創作,既秉承傳統,又兼收并蓄,不斷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國際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中國當代雕塑處于一個多種觀念、多元文化并存時期,創作空前繁榮。吳:藝術沒有絕對標準,任何一個國家的藝術,只要表現了時代和人民的精神面貌,表現了社會文化,就是合理的。今天中國在文化發展上應提出更高要求,藝術創作一方面要立足于深厚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要對發達國家的先進文化深入學習和了解,吸收其可資借鑒的養分。
當下雕塑創作繁榮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由于文化、經濟發展迅速,一方面藝術家得到更多好的機遇,另一方面,一些藝術家也不能沉下心來創作。從目前雕塑創作的質量上看,我們缺乏震撼人心的精品力作,這一點應引起警惕。記:你很早就批判缺乏規劃沒有思想的城市雕塑,近來各地建城雕的熱情高漲,對此您有何看法?
吳:城市雕塑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各種發展因素綜合的產物。城雕首先要有健康的思想和正確的價值取向,還要有高規格的藝術水準。只有好的城市雕塑規劃,才能譜寫城市歷史文化樂章,缺乏思想、審美低下、尺寸不合理的雕塑都會給城市帶來污染。吳:我們雕塑家這個群體對中國傳統文化需要系統補課,要進行國學及傳統藝術理論的學習,還要對建筑、規劃等學科領域有所了解。
同時,雕塑家還要學會和城市管理者溝通,要了解城市雕塑的文化定位、空間規劃。吳:好的雕塑作品包含人類精神、靈魂和大愛,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只要用心、用情、用意、用毅力創造出的好作品,總是會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喜愛。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褒獎我的展覽是“用智慧的雙手創作出如此杰作并與全世界分享”,我更愿意看作是他對藝術本身的評價,因為優秀的藝術蘊含的不僅是一個國家,更是全人類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