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已于2014年3月2日下午召開,這也意味著今年的“兩會”進程全面正式啟動。這些公共藝術形式本身往往與人類歷史回顧、環境改造、社群生活建設、精神性生活的更新等重大生活內容緊密相關,實現著“藝術在生活之中”的偉大夢想。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已于2014年3月2日下午召開,這也意味著今年的“兩會”進程全面正式啟動。今年的會議中,藝術界的委員們會發出怎樣的聲音?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副主席的吳為山在此次會議中就提出“城市雕塑該立法了”的呼聲。
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孫中山像》到去年引起幾度熱潮的“大黃鴨”,從城市中各色大型城市雕塑到地鐵、公交、機場等公共交通場所的壁畫與展示板、再到購物商場的藝術展覽,作品與空間的融合使得藝術“走出”美術館,越來越“走進”公眾視野,同時也存在著重重問題。
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越來越受到網絡、媒體和公眾的關注與熱議。吳為山認為:“一座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是由諸多因素構成的。城市雕塑是其重要的元素,它往往是城市精神、城市靈魂的符號與象征。它的非實用性決定了其應有的純粹以及應當承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也正因為公共空間的非私人性,造成它與藝術家創作的室內雕塑具有很大差異。
而公共空間里的雕塑往往體量龐大,使人們在感官上無法回避。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雕塑,也不再僅僅是早期偉人雕像的單一呈現樣式,越來越多藝術形式與語言正在融入大眾。有數據表明,近年來公共藝術在中國發展勢頭異常迅猛。2009年,據中國雕塑院的普查統計表明,在全國661個城市,已立起6萬多件雕塑中,有81%是近30年來所創作。但公共藝術的體制建設與制度規范發展卻緩慢爬行。這也使得近幾年網絡及媒體上頻頻曝光“雷人”雕塑事件。例如,曾被熱議的河南偃師龍華歡樂園的“大背頭彌勒佛”、鄭州尚未完工就被拆除的“宋慶齡”雕塑、烏魯木齊的“飛天女神”、四川安岳的“檸檬仙女”、,以及2008年因官員不喜歡楊柳青年畫被拆的天津新航站樓主題雕塑“飛翔”等等,諸如此類以迎合“個人興趣”的粗制濫造雕塑不在少數。
吳為山在提案中表示:“有的是放大的玩具模型或是巨大的工藝品,最終成為擱置于城市空間的擺件。誤把模仿西方城市雕塑和流行藝術所營建的西洋景當成世界性,錯將表現古代生活情境雕塑而營建的“明清一條街”當作繼承傳統。因此,羅馬立柱、裸體雕塑在小區里立起來了。戴瓜皮帽,拉黃包車的雕塑在街上‘跑來了’。簡單的商業功利和政治口號催生了大量不銹鋼球‘升’向天空。幾根柱子撐起一只球,名曰‘開發區大有希望’,幾束浪花托起一只球,名曰‘長江明珠’,幾只手支起一只球,名曰‘托起明天的太陽’。
東西南北中城市和鄉鎮處處托球。近三十年來,全國有近20萬只球升起來了。這種滑稽的社會文化現象全世界罕見。文化是各個時期的歷史積累,好的城市雕塑具有相對的永恒性,而短效功利引領下的廉價的、雷同的建筑,正如舞臺背景,曇花一現?!辈⒅赋瞿壳肮驳袼苷w面臨著:思想精神取向不明確;藝術性不高,創造性不夠,相互模仿,題材形式雷同;
工藝與工程制作粗糙;作品與城市社會文化歷史空間、心理空間、精神空間缺少內在聯系,與建筑空間不協調;建立和拆除城市雕塑的隨意向強,缺少將雕塑納入城市建設的具體規劃之中;根本問題是沒有立法等諸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與改善。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雕塑研究中心主任殷雙喜也曾指出目前城市雕塑與其他公共藝術在中國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公眾對公共藝術水準的判斷。藝術家在雕塑的藝術形式上有很多超前的、獨到的思考,但不是所有的公眾都具有欣賞能力,超前的、另類的藝術形式常常會令他們感到茫然、困惑和不安,這是對公眾審美的一種挑戰;
另一方面,大多數城市雕塑作品是“塞”給公眾的,公眾完全是被動接受?!氨蝗o”是公共藝術今天面臨的最大問題。而在上周剛剛舉行的第八屆AAC藝術中國雕塑組的初評現場,我們也聽到眾多專家對于雕塑與公共藝術探討的聲音。
隨著全國城鎮化戰略的推出,中央專門開了“中央城鎮化會議”,中國城市發展迎來新一輪的一個機遇,不再是像人想象的單靠依托房地產拉動GDP增長,而是要更加文明、更加舒適的生活、發展的是中小城市。為了避免城市化千篇一律,使城市發展更有文明、更有文化,藝術的介入慢慢被認為是必然的。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在發言中提到,2013年青年雕塑家展出的成長是一系列重要展覽,十大美院雕塑系對青年人不遺余力的扶持,雕塑協會對青年計劃不斷的推廣,這是中國雕塑界未來發展的希望。這種儲備、學術的狀態,我認為許多青年雕塑家學術發展的水準在某些意義上已經超過了中國雕塑家,當然不是全部,這一點特別可喜。一個專業的發展重要的是看青年人,就像中國足球,這一點是中國雕塑界有識之士一致的看法,出于公心,都是做奉獻。過去不可能想象一個雕塑系的學生本科畢業生辦展覽系里會給他們辦展覽、出畫冊,現在幾大美院都在做,這是別的藝術系很難這么做的。
當然青年策展人也在成長,雕塑界的策展人、理論家越來越多,這讓油畫學會的會長都感到非常羨慕。第二,公共藝術的發展。隨著全國城鎮化戰略的推出,中央專門開了“中央城鎮化會議”,中國城市發展迎來新一輪的一個機遇,這個不是像人想象的再蓋一個房子,而是要更加文明、更加舒適的生活、發展的是中小城市。
為了避免城市化千篇一律,使城市發展更有文明、更有文化,藝術的介入是必然的,所以我認為中國的雕塑面臨著大的歷史轉型,從城市雕塑向城市公共藝術轉型,這一點雕塑界在2013年通過許多的研討已經有了一些共識。所以像大學生跟城市的結合、對廢舊工廠的材料利用都是邁出了第一步,他們現在是集中式的創作,將來就會為城市發展而創作。中國雕塑向公共藝術轉型有很好的歷史意義?!艾F在我們要重新考慮城市和藝術之間的關系,節點是‘中央城鎮工作化會議’,其中提出要讓居民看得見山、看得見水,這些話都具有強大的暗示性,使得我們對城市文明的關系進行反思。
”在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馮原看來,這樣的反思急需制度的創新,“從觀念和創新角度來說雕塑更加偏向于當代藝術,城市和雕塑的關系,公共藝術正在取代傳統藝術。意味著今天的制度創新更多是需要解決公眾資源和民間資源如何在城市領域中對文化和藝術方面的介入公正性的問題,這一切都是有賴于在制度創新方面作出探索。雕塑從內部角度在擴充領地或者不斷用新的語言當代藝術化,在城市角度必須要在更大的層面上符合公正性的需求。
”近年來,中國公共藝術在題材的開拓、與社會生活和環境改造的結合等方面的確已經出現新的發展趨勢。從城市雕塑向城市公共藝術轉型的趨勢也有所凸顯,雕塑如何更多走向城市與公共空間成為大家的關注熱點。目前公共藝術,特別是在城市雕塑方面,可以說已無“標準”。各城市的公共藝術在管理機構分工、城市的文化定位、空間布局、時間安排等多方面不明確,以及對資金投入的合理財政預算,使得目前國內公共藝術大多數全憑個人喜好“說話”。吳為山談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經中宣部批準,全國城雕委曾下發《紀念性雕像參考名單》。
但近二十年,隨意性較大,塑什么人,塑多大尺度,塑成后安放于什么地方都已經沒有標準了。以至于一個地方性的名人,甚至有爭議的歷史名人被塑成十幾米或幾十米高,一些不適合的地點建立了毫不相干的人物塑像。由于沒有規范的評審制度,藝術水平低下,雕塑歪曲和丑化了領袖人物和杰出名人。
這些雕塑絕大多數出自非專業人士之手。只要注冊辦一個雕塑公司、景觀公司,就可以承接城市雕塑。據有關統計,不少省會城市竟然有上百個雕塑類公司,惡性競爭。鄉鎮不銹鋼企業成批生產各種不同規格和造型的“定型”產品,低價出售,造成低劣城市雕塑的泛濫?!惫菜囆g的建造中的委托制度、選拔制度、招標制度往往存在不公開、不透明的問題。
殷雙喜就曾表示:“公共藝術的發展,有賴于政府和公眾之間的對話,需要搭建協商的平臺和活動的空間,更要有一定的制度和形式加以體現和保證,并不斷深入地完善和細化。從公共教育的角度來看,哪怕公眾藝術水平不高,也必須讓他們參與。
在某種程度上,媒體是屬于民意的代表,也應該積極參與到公共藝術的建設中,引導公眾對于公共藝術的欣賞和理解,參與監督藝術家創作?!比绾卧趩栴}重重的公共藝術上,建立有效地規范制度。吳為山在提案中就城市雕塑提出需要立法,并健全組織機構;
在雕塑空間的規劃方面,建設部門要發揮好專家的集體作用,實施“規劃先行”;對重大歷史題材、重要歷史人物、超大型雕塑、投資量大的雕塑項目和重要場館、城市重要節點的雕塑要建立規劃報批、評審制度;對宗教題材的作品尺度和安放地點要有合理的規劃與規定;對歷史人物和當代人物的紀念雕塑要列出參考名單,由有關部門下發文件予以規定等十三個方面提出倡議。
而隨著城市人文發展需要,公共藝術的功能也早已突破公共空間裝飾、美化等單一維度,成為介入與塑造公共社群生活的重要力量。在公共藝術建設反面,我們不妨學習西方諸多優秀案例,例如委內瑞拉的提烏納堡壘文化公園、巴勒斯坦山地的“烏鴉巢”、紐約空中步道公園等等。廣州美術學院李公明教授也曾表示,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與社區管理者共同認識到,這種介入與塑造的力量應該尖銳、深刻、獨特,應該以當代藝術中最敏銳的精神氣質和最富有建設性的社會目光介入中國問題,成為建設中國公民社會的重要力量。
因此,公共藝術項目的策劃必須基于對社區公共文化的調研,包括社區成員的生活狀況與精神文化狀況、審美訴求、對公共藝術產品的價值觀與想象、愿景的全面了解。介入公共社群的當代公共藝術在題材內容和藝術表現手法上具有無比豐富的可能性,就如公共生活本身的無比豐富性一樣。這些公共藝術形式本身往往與人類歷史回顧、環境改造、社群生活建設、精神性生活的更新等重大生活內容緊密相關,實現著“藝術在生活之中”的偉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