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在北京、廣州等地展出,引起了學界的強烈反響,也把“新興木刻運動”再次帶到大眾的視野。為推動新興木刻藝術的研究,廣州市越秀區與廣州美院聯手,在永安堂內、海珠廣場至永安堂沿線分別開展抗戰、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相關主題臨展。“星火燎原——抗戰時期木刻創作展”展期為2019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為期三個月,展出木刻作品380件,文獻109件;
“嶺南塑民族魂——紅色文化主題雕塑展”展期為2019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為期一個月,展出雕塑作品32件,永安堂4-6樓放置15件,永安堂門前廣場至海珠廣場沿線放置17件。新興木刻運動由魯迅先生所提倡與扶植。早在1929年,其編輯出版的《藝苑朝華》第一期第一輯《近代木刻選集》中就刊印了英、法、意、瑞、美等國的版畫。除陸續出版木刻畫集外,魯迅還在上海多次舉辦木刻展覽,吸引不少師生注意。
在魯迅的倡導下,源于歐洲的、有別于傳統的、以進步美術青年為主力的新興木刻藝術蓬勃地發展起來。新興木刻從誕生之初就與喚醒民眾參與抗日、批判社會腐敗、反映底層苦難等主題相聯系。在動蕩的抗日戰爭環境中,木刻版畫遠較國畫、油畫等藝術門類獲得更加長足的發展。
隨著抗戰的深入,以德國、蘇聯等木刻為取法對象的中國新興木刻在相當程度上得以改變,形成自身的風貌與特征,反映勞苦大眾所經受的苦難與迫害、流離失所的生活和抗爭,成為戰時木刻版畫表達的主題。五嶺之南,是一座開辟中國藝術現代之路的文化港口。嶺南文化因素多元,故而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觀。歷史上,潮州木雕、大吳彩塑、石灣陶藝等嶺南傳統雕塑,在中國區域文化中曾獨樹一幟。二十世紀以來,廣東又產生了中國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雕塑家,開中國雕塑“現代轉型”的風氣之先。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的廣東雕塑家屬意于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在宏大命題中仍堅守“尚意求真”的集體品格,尋找藝術形式與革命主題之間“完美的結合點”,漸成雕塑的“嶺南派”特色。據悉,此次雕塑展覽是抗戰木刻陳列展覽的配套雕塑展示,也是廣東雕塑家紅色文化題材作品的首次集體亮相。
主辦方稱,雕塑的制作特性,決定了它有著其它藝術形式難以取代的象征性與凝聚力。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以一尊尊雕塑藝術作品向祖國獻禮,既展現了雕塑家們激蕩的家國情懷,更刻畫了抗戰圖存、堅強不屈的中華民族的形象,重現了可歌可泣、蕩氣回腸的紅色歷史,讓觀眾凝聚起更雄渾的民族之力,為早日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