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的愛”,是上海當代藝術館的第3個展覽,是就任藝術總監不久的陸蓉之教授策劃的第1個展覽。這次展覽有一個別致的副題:當代異術展。第一印象是,大廳里的一切都是展品,地上到處擺放著的玩具娃娃是,屏幕上的投影是,墻上的涂鴉是,桌子上手機里播放的短片也是。甚至,連門框上似乎不經意地畫著的花環,走遠了看,把前后的幾道門上拼起來,正好是個心形,也是一個展品。
在陸蓉之看來,“異”這個字眼對于藝術來說,實在是最正常不過了,藝術品就是要追求“差異”。別說,這兒的有些展品還真夠“異”的。韓順子在自己所有的作品中反復使用圓圈,剛進入大廳時地上擺放著的成片的圓頭娃娃臉就是她的作品。同樣來自韓國的李東起,結合原子小金剛和米老鼠,創造出了“原子鼠”的形象。至于文敬媛的作品,分做錄像和繪畫兩個部分,每個人物都擺出同樣的姿勢,惟一的區別是,錄像里的會動。這次展覽上內地觀眾最熟悉的該數幾米了,他的作品單獨列在一個房間里,邊上是一位日本藝術家的作品,他把從小積累的洋娃娃都帶來了,塞得滿坑滿谷的。
還有更多的,實在沒有地方擺放了,據說現在只能放在倉庫里。國內藝術家的作品看上去更有匠心。曾是雕塑家的師進滇,用鐵絲把自行車的每個零件都拆卸下來,用鋼絲非常精細地捆扎起來,再燒毀,物體消失了,留下相當奇特的內空的鋼絲形體。在劉建華的錄像作品里,觀眾能夠發現自己的影像在銀幕上忽隱忽現。比起傳統的藝術館來,這里有許多不同。傳統的藝術館像個“白盒子”,偌大的空間里,孤零零的作品靜止著懸掛在墻壁上,觀眾噤若寒蟬,好像朝拜什么東西一樣完成個儀式。
在上海當代藝術館,一切都可以變化,就連內墻也能隨著具體展覽的不同而隨時拼接的。設計師事先已經充分考慮了電源、空調線的連接。同樣,這個藝術館沒有固定的展品,和許多當代藝術展館一樣,它偏重于暫時租借的展覽品而不是永久性的館藏。來看展覽的則大多數是年輕人,三三兩兩地游走在展廳里,不時露出會心的微笑。陸蓉之解釋,把展覽稱作異術,還有一個不得已的苦衷。雖然這次展覽的大部分作品,都可以被納入到通常的動漫、卡通的范疇里,但無論是動漫,還是卡通,這些原有的中文詞匯都不夠完整地表達這些藝術品的豐富性。
為此,她早就在自己的論文里創造了一個新的英文單詞:Animamix。是英文中“動畫”和“漫畫”的組合,用來表示這種新穎的動漫藝術。她逢人就推廣這個詞,希望大家都能用這個詞。陸蓉之開玩笑說,爭取過10年,大英百科全書能把這個詞收進去,我們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