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源將這一中國藝術教育的規范作為他的大理石雕塑的出發點與他的其他藝術同輩們不同,他既沒有選擇文化大革命作為創作題材,也沒有去做一種對當代生活、時尚的社會學觀察或批評;而是將中國文化與哲學的歷史遺存作為他創作來源。真正令他感興趣的是精神力量以及如何通過他的作品傳播這種精神力量。他的作品是對精神、和諧及渴求生命存在深層內涵的表述。楊茂源將這一中國藝術教育的規范作為他的大理石雕塑的出發點的那些充氣馬、黃色與藍色的羊在某種程度上確立了他藝術創作的成就,尤其是他的馬在全世界各地展出,已經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符號。
那些馬以及羊都是對應于人、物或者概念的原型——理想化的模式,從中發源出各種相近的形態,并被復制、模式化或仿造。在心理學中,原型代表了一類人、一種個性或是特定的行為方式,它通過其本身與當代社會所形成的反差來凸顯其獨特性。馬與羊的系列作品就是通過與其他當代藝術作品的差異來呈現其獨特的。
在中國的藝術學院中臨摹名作或石膏像是一個基礎,楊茂源將這一中國藝術教育的規范作為他的大理石雕塑的出發點將這一中國藝術教育的規范作為他的大理石雕塑的出發點,通過打磨、拋光棱角、將其圓滑來修改原型,同時也去除了歐洲哲學與強勢態度——圓形是完美的,而棱角卻不是。這種工作方式的基礎改變了原本的形態,并利用中國哲學對于美、和諧的觀念將雕塑打磨圓滑來表現相反的文化態度。這種相反的文化態度既是對復制西方雕塑這樣一種教育方式的批評,同時也是對西方關于美的原型的強勢美學觀念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