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飛:思想是“革命”的本錢做這組文章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陳宇飛,我知道,這是一個很合適的采訪對象,可問題是,幾乎從一開始,我的采訪就是在否定與質疑中進行。他甚至不希望看到我拿出筆做必要的記錄。“任何東西做了記錄就是功利的。”陳宇飛說。接下來,他開始和我“商榷”能不能換個其他的藝術類別的選題,當然在后來的幾個小時的交談中,最終還是我“戰勝”了他,等我們熟悉了之后他才說其實他是怕這個好的選題被人不理解而糟踏了它。和行為藝術家相比,陳宇飛更愿意承認自己是個畫家。
痛苦艱辛的表情,人壓扁了擠在墻壁上,仿佛在呻吟卻聽不見聲音…這些仿佛從他靈魂里流淌的畫恰好表明了他的藝術理念——“行為藝術用流行文化的知識無法解讀。生活中很多東西是藝術,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老百姓卻天天去做它。而我們,不過是個采集者。”將近3年在德國留學的經歷使陳宇飛的思想中有很多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他認為國外孩子的教育是工作室+教材+博物館,因此他們對行為藝術是耳濡目染。
而在中國,行為藝術沒有上下文關系。盡管在德國美術學院,老師會在課堂讓學生們做絕食的極限體驗。對于近來中國藝術界頗有爭議的身體行為藝術,如把某個人屁股上的皮切割一塊和豬對換,陳宇飛說自己只是個釀酒師,不是品酒師,因此不愿多做評論,但他表示這已牽涉到倫理道德。
相比之下,陳宇飛更欣賞一些“有智慧”的行為藝術。比如著名的行為藝術家何云昌的作品《抱柱之信》。何云昌把自己的一只手澆鑄在水泥里,保持24小時。并題解:尾生與女期于梁下,女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以此來反映當代社會重要的誠信問題。一個行為藝術家模仿現實生活中的體驗打卡,每隔15分鐘打卡一次。還有陳宇飛的德國小師妹表演得坐在吊在10米高的椅子上的作品,“社會學上不一定反映什么問題,但作品本身會給觀眾一個嶄新的視覺和現場體驗,藝術家就抓住了一個點。
”2004年,在德國柏林行為表演藝術節上,陳宇飛與德國行為表演藝術家耶卡特瑞娜合作行為作品“有一袋米倒在中國,但卻無人問津”引起了德國觀眾的極大興趣。耶卡特瑞娜在柏林劇院舞臺上用裝置、身體和語言進行表演,用移動電話與陳宇飛通話。與此同時陳宇飛在合肥銀河公園一船上將一袋米推倒,此時,柏林劇院舞臺上的信號燈閃亮,觀眾反應熱烈。而這時凌晨4點,合肥的絕大多數人正沉睡在凌晨的香甜中。這個跨時間、跨地域、跨文化的行為藝術作品不僅給了德國觀眾無限想象力,同時也引起了中國人對米的反思。
thereisasackofricefallingoverinchinabutnobodycaresaboutit.是德國的一句著名的格言,而在中國,也有一句名言是“人是鐵,飯是鋼”。米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可如今,請客吃飯已沒有人關心米怎么樣,菜怎么樣,而是會問一下一起吃飯的是哪些人,可以說米已經成為了一種符號。把米倒掉,而無人重視,其實是一種警示或者重新審視。
它反映了人心與人性的變化。陳宇飛在北京的798工廠藝術區附近也待了2年,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經常會在一起談論一些與藝術有關的話題,帶著新鮮感能感受到一種明顯的自由氣氛。只是為了看一看世界各國同行的狀況,感受一下藝術的資訊。“至今我都認為那是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一個段落。”無論是從北京,還是德國,回來后陳宇飛都踏踏實實地在他的教授崗位上繼續生活。“思想膨脹,行為有限,不抗拒命運。
”這是陳宇飛對自己的精辟概括和總結。他認為生活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個點,對新事物永遠抱有好奇心。“我有一個學生,過年的時候,從老家給我帶了幾只自家做的咸鴨子,我聯想到現實生活中頗為盛行的送禮,于是創作了一張照片,名叫《歡迎送禮》。禮尚往來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但如果演變為賄賂,就是送禮的變味。這很有現實社會意義。
我把小便器放在水里,印證了中國一句古話:肥水不流外人田。這些都是生活給我的靈感。”隨著采訪的一點點深入我發現對他嚴肅、刻板的印象顯然是不公平的,因為在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他突然得意地想起“我被評為2006年度工大最受歡迎的老師,全校只評了30人呢。”“學生特喜歡他,很多學生都是他的粉絲。”旁邊的源平補充道。2006中國行為藝術不完全記錄“超驗的中國”藝術展開幕2006年7月8日,韓冰把三個民工請到展廳中,他們在粗陋的磚塊、棉花之間坐著,而韓冰本人在他們后面親吻巨大的鏟車抓手——這是北京建筑工地上常見的鏟車的部件。
這個名為“愛在大工地時代”的行為藝術用機器和自己身體的關系袒露個人在巨大的城市化進程中的無奈和反思。與獅同吃住10天后走出鐵籠2006年10月6日11時,行為藝術家、流浪詩人也夫在志愿者羅先慧的陪伴下在青島野生動物園與兇猛的野生獅子共同生活10天后完成了自己的藝術創作,走出了鐵籠。去年4月26日下午5時起,他攀上建造在北京建外SOHO的“鳥巢”,開始為期一個月的都市生存體驗。
圈內人士認為他是國內最富激情的行為藝術家,而更多的普通人則認為也夫所謂的行為藝術只不過是自己一種自虐式炒作。行為藝術家街頭糊上泥巴表演2006年11月12日,河南鄭州,12名行為藝術家在進行名為“親近泥土”的行為藝術表演。他們一行12人,有男有女,全部化裝成泥塑農民工,走在步行街上,與市民們交談留影。英國行為藝術家爬行88公里尋愛37歲的馬克·麥高恩從倫敦出發,計劃爬行88.5公里前往著名的坎特伯雷大教堂,用自己的手和膝蓋尋找愛情。
馬克·麥高恩說,進行這次不同尋常的“朝圣之旅”是想為自己找個女朋友,同時喚起人們對單身人士的關注。他在背上綁了個標語牌,上面寫著“你能愛我嗎?”;手腕和腳踝上共綁了18盒巧克力——如果遇到心儀的女士,他可以馬上送出自己的禮物;此外,嘴上還咬著一支玫瑰花。角色互看藝術的瘋狂尖銳和做人很理性。作品和人的矛盾在他的身上表現得尤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