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去渭南一村子采風,突然水土不服,又吐又瀉,當地的朋友很是關心,問寒問暖。走時,朋友拿來一付鞋墊送我,說是他老婆這幾天趕做的,他老婆是村里的小學教師。鞋墊上面銹著圖案,非常耀眼漂亮,我本來喜歡民間工藝品,非常高興,稱其是我見到的最好的手工的工藝鞋墊了,朋友笑:“啥工藝么,上面繡的是蜈蚣,以毒攻毒,你的病會好。”上面確實是繡了兩個蜈蚣圖案,三個代表多的意思,我是小病,兩個也就夠了。
于是,那兩個民間美術蜈蚣的圖形深深印在我的心里。其實,藝術在人類的初始階段,根本沒有民間和非民間之分,后來形成的“非民間”或者“貴族藝術”就是宮廷、士大夫文人和宗教藝術。他們之間最大的分別是,貴族藝術是純粹的藝術,目的直接就是愉悅精神;民間藝術呢,一定是在勞動生產的一剎那,為了愉悅精神而由手巧之人從無心到有心地完成的。
民間藝術不僅僅是質樸、夸張、艷麗,還有其很多的揮汗如雨后的寄托、隱寓和講究。人類形成了社會,社會就有圈子,圈子就有主流和次流之分。毫無疑問,作為藝術,主流一定是“非民間”的貴族藝術。但是,貴族藝術到了貧、奢、華的時候,就要去在民間汲取返璞歸真的靈感。
但是,靈感如何汲取,就成了一個問題!經常見的是,用民間藝術符號加入現代語言的創作,這在前衛藝術和學校教學創作里都經常看見,這沒有什么不對,還應該大力提倡,但是,其中絕大多數顯得忸怩作態和故做無華狀,根本沒有民間藝術本身的魅力和美感。為何?就是因為拼湊民間符號為其服務,沒有真正下去體會民間藝術的真諦,尋覓民間藝術的魂魄,觸摸民間藝術的快樂源泉,只淺嘗了民間藝術的外皮!
這樣的做法,其實和外國人看中國藝術,或者多數國人欣賞國外藝術的心理是一樣的:僅僅就是獵奇心理。以前,看過記不清楚的哪個外演出團體演出的中國話劇《家》,什么印象都沒留下,只記得里面的人物都是胳膊不動換光張嘴說話。我們看得哈哈大笑,因為我們知道,老外以為的中國人是含蓄的,說話手勢動作不大,所以他們就光顧著夾著胳膊體態僵硬了。他們顧著外表,沒有體會中國人的真正的實質,更沒有體會《家》中蘊藏的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社會文化,他們是學了外表皮了。
北京去年的一個展覽,叫“戲畫”,畫中人物脖子以上是臉譜,脖子以下是三點式,或者要體現古老文化和現代生活的沖突吧,但是也就如此了,宣傳做了不少,沒見預想的轟動,不客氣地說,嘩眾取寵的轟動如今也不怎么好搞了。與其僅僅拿來民間文化的外表皮,還不如讓民間文化在自己的土壤里自己生長,別弄來點兒符號就構成自己的不倫不類,無趣過后,就是將這樣的“閹割藝術”封存在自己的箱子底!創作中如果要汲取民間藝術的營養,別無他路,還是深入民間。
假如沒有這樣的時間或精力,那就躲開遠點兒,別糟蹋民間藝術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