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以市道交”是《廉頗傳》中一位不知名的人所說與廉頗聽的。原因是這樣:據宋人劉昌詩《蘆浦筆記》記載:廉頗被從長平免職歸家后,“失勢之時,故客盡去”。也即是如今天的干部下臺,原有的老朋友,??鸵簿腿粊硗?。廉頗當時一定很傷感!但是更讓廉頗不能容忍的是,他很快又被官復原職“復用為將”了,于是“客又復至”。那些一度因被免職而行同陌路的人又一個個地主動上門來了。終于有一天,廉頗對一位“故客”說:“客退矣”。
意思是說你回去吧!這顯然是下逐客令。但來的這位老兄嘲諷地說:“吁,君何見之晚也?”你的觀念為何如此迂腐,落后?客曰:“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來客的話說得明白、透徹!理直氣壯,且一點也不含糊。
尤其是“天下以市道交”的話,真是一針見血。何為“以市道交”?就是天下人的關系都是如市場上的交易一樣,買賣雙方皆因利益而為之!你廉頗又能奈何?與此一樣的事還發生在著名的“四大君子”之一的孟嘗君身上。《蘆蒲筆記》卷七載:“齊王毀廢孟嘗君,諸客皆去。后召而復之,馮驩迎之?!瘪T驩是孟嘗君的老師。他的學生在齊國為相時,老師自然高興,被免職后諸客皆去時也一定很郁悶,但他還是為自己的學生做了些疏通的工作,終于又被啟用為相了,所以親自去迎接自己的學生。
孟嘗君見到老師悲欣交集,向老師感嘆:“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食客三千的典故在中國歷史上是盛談之事。孟嘗君得勢時,有三千余位的士人依附在他的門下,那是何等氣象!這些人不是白丁布衣,也不是販夫走卒,都是知書達理的“士子”,也就是今天的知識分子。他們一定是在“好客”的田文府中,清淡經世治國宏論,同時也一定會整日恭唯著這位提供免費食宿的大房東,說他千好萬好云云。
但是還是發生了“諸客皆去”的局面。所以,孟嘗君向老師繼續感嘆:“文一日廢,皆背文去,莫顧文者。今賴先生得復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復見文乎?”這是孟嘗君傷透了心的真話。于是,孟嘗君向老師發誓:“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能養著食客三千的孟嘗君似乎至此方才后悔當初,對那些圍著他轉的人“莫敢失”的痛心疾首,想不通那些人竟然如此決然地作鳥獸散,“莫顧文者”,沒有人去再理他了。然而他的馮驩先生到底還是先生,修養認識皆與文不同。
“驩曰:‘君之言失。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蹦阌绣X就是富、有權即是貴,既富且貴,自然門下之“士”就多;相反你既窮又無權位,連“朋友”也就了了。先生告訴他,這就是世道,是正常的。老師繼續開導學生:你難道沒看見過人們奔向早市時的情形嗎?天一亮,市場便被人們“側肩爭門而入”;
但是到了下午,人們“掉臂而不顧”。這是因為人們喜好早市而拒絕暮市嗎?不是,是因為“所期物亡其中”也。馮驩用市場作了很好的說明,人們爭搶早市是因為早市里邊東西多,新鮮;到了下午市場內自然“所期物”少得多了。所以人就不加理會了。馮先生正色續曰:“今君失位,賓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絕賓客之路。
愿君遇客如故?!泵蠂L君的老師還是站得高,對人間以市道交的情形想得、看得透徹,并且要求自己的學生今后要“遇客如故。”這段話中有一句警告:不足以怨士,徒絕賓客之路。我的理解是:這不能構成你怨恨這些知識分子的緣由,更不能因此而斷絕了賓客之路。
從中透出的信息是:“賓客之路”還是很重要的,不要輕看了這些你在位時擁著你,你失位時而皆背你而去的食客們,他們能先擁、后去、再來擁,那都是一個個有著“以市道交”的頭腦的人呵!有他們在,你豈不還是續享著“養士”的美名嗎?他的隱語是:你還需要有隨從之眾呵!但是,歷史是需要解讀的,人性也是需要剖析的。上述二則發生在兩千余年前的故事中也透露著事物的另一面:中國士人骨子里的根性似乎并沒有多大的改變。
趨炎附勢,仍是不少當代中國“士人”的基本選項。這似乎是中國人的一種本能屬性。它更多地是從屬于動物性的本能特征而非社會性的道義特征。要么就是具有著合而為一的綜合屬性?否則就無法解釋,到底是中國社會的基本屬性決定了中國人的行為心態,還是二者可以處在分離狀態下的各自獨立?二千余年,社會形態變化巨大,而人的本能卻依然如故?天下以市道交,事情就是這樣。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