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隨著政治上掀起的火焰,繪畫也導致了革新的運動。在西方藝術思潮的沖擊和近代中國藝術革新運動中逐步形成了“嶺南畫派”,而其創始者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則被并稱為“嶺南三杰”。“嶺南畫派”沖破傳統思想的束縛,反對國畫停滯于仿古的階段,提倡師法自然,注重寫生,融匯中西繪畫之長,以革命的精神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改造中國畫,并保持了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特色,創制出有時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氣氛酣暢熱烈、筆墨勁爽豪縱、色彩鮮艷明亮、水分淋漓、暈染柔和勻凈的現代繪畫新格局。
其藝術宗旨的確立以及藝術成就的取得,與其創始者的探索是密不可分的。高劍父原名麟,字爵廷,廣東番禺人。自幼失去雙親,家境蕭條。少年時在族叔的藥店中做學徒,其族叔能醫善畫,使高劍父從小對繪畫產生了興趣。17歲時,轉入澳門格致書院,受法國傳教士麥拉指導學習西畫,后又從日本畫家山本梅崖處接觸到日本繪畫。
通過與二者交往,高劍父進一步開闊了眼界,接受了外國藝術的滋養,從而初步奠定了他改革傳統中國畫的志向和決心。1906年東渡日本,考入東京美術學校以求深造。在東京與廖仲愷、何香凝夫婦結識,同住一處。先后加入白馬會、水彩畫會、太平洋畫會等日本繪畫組織,研究日本及歐洲繪畫。
同年加入同盟會,任廣東支會會長,多次參加黃花崗起義、光復廣州戰役等民主革命運動。辛亥革命后加入中華革命黨,致力于聲討袁世凱和護法運動。民國初年與弟弟高奇峰在上海創立審美書館,出版《真相畫報》,宣傳革命思想,倡導美育,推行中國畫的革新運動。
孫中山去世后,他多次拒絕國民黨政府及汪精衛偽政府的邀請,公開表示永不做官,專心致力于中國畫的革新和創造。抗戰前,高劍父在廣州設立“春睡畫院”,培養了不少美術人才。后歷任中山大學國畫教授、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1951年6月于澳門病猝,終年72歲。高劍父活動于辛亥革命的風雷之中,一生致力于中國畫的革新,主張“折衷中西,融會古今”,即一方面折衷于傳統文人畫與院體畫之間,又折衷于中國傳統繪畫與東西方繪畫之間。他在中國畫傳統技法基礎上大膽融入日本和西洋畫法,追求透視、明暗、光線、氣候、空間的表現,尤重色彩或水墨渲染。
他既擅長寫意,又能畫工筆,山水、人物、花鳥以致草蟲禽獸,無所不能。其山水氣勢磅礴、秀逸中見剛勁;其花鳥不拘一格,寥寥數筆即生動傳神。抗日戰爭時期,他目睹祖國飽受侵略者摧殘,同胞流離失所、受盡凌辱,遂以無比悲憤的心情創作了《東戰場的烈焰》,期冀喚起民眾的覺醒和抗爭精神。作品以西洋繪畫中的光影處理和素描關系,融進中國的墨筆來表現祖國河山被日本帝國主義轟炸后的情景,滿目瘡痍,一片廢墟。
右下角刻有印章:“亂畫哀亂世也。”明顯地表現出高劍父的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