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任軍把水作為城市公共雕塑的主題,開發出“上善若水”系列水形巨幅城市雕塑作品,其中水七號與水十號已經陳列在加拿大冬季奧運會場所。我的視野倒不只關注水雕塑出現在奧運會這樣的場合說明中國藝術家作品受到的認可,而更在于以水的造型來作為公共藝術品的意涵。任軍說,他的水作品是有哲學意味的。而我則體會的是水的形體作品作為城市雕塑作品在政治社會學意義上的表現能力。我從四方面感受水與公共性的特別關系:其一,水無所不在的滲透力是對于廣泛的公共生活與公共空間需要的最好注釋,從人到植物,從有機體到無機界,水代表了各類事物之中最大的共性,而且水在小到私人房間大到國家慶典的任何場合都能延伸與展開,水的不拘是它的魅力,也是它對人們的威脅;
其二,水的透明度是對于理想公共事物的最好象征,在公共權力與公共空間中,不透明則無真正的公,沒有公正與公平的起線,水的透明最好地形容了人們在塑造理想公共生活時所需要的基本條件——人們有對于關乎自己關鍵利益的一切的知情權與參與權;其三,水是有力量且有巨大力量的,但卻以更為迂回和延繞的方式發揮力量,這種柔性作用方式也是對于現代公共生活方式的最佳呈現,這也是以剛暴為特點的舊統治方式的分野,文明自古以來傍水而生,但卻日益迷失了它水的本性,當代公共文明的特性則表現為找回柔性,向水看齊;
其四,水的可塑性使得其在指代更為利益分化條件下的公共選擇上更加貼切,水能上能下、能固能化、能升騰能飛流,正如現代的公共選擇需要靈活有效地找到在不同條件與形式下適當的公共對策機制。由此而見,水性而不是剛性,才是適當的當代公共生活的樣式。水無處不在,但大水為公,我們所知的大海、大洋、大江、大湖,無論其為風景、為水利、為航運、為漁獲,都具有很強的公共資源的色彩與特點。
在巨大的水泥混凝土建筑表現強力與強硬占有的同時,水的特性可以在現在城市公共文化中傳遞一種柔性、透明、可融、參與、互動的文化。我們傾情于城市化,但我們不希望有太多的城市病,在得到硬件、強力行政、貧富分化的時候,我們知道這并不是我們生活的理想。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市民空間、更豐富多元的文化創造以及更為和諧的生活資源共享,從這個意義上講,水的樣態最能代表我們所追求的城市價值,尤其是我們普通市民所追求的城市生活空間價值。
在溫哥華冬奧會現場,巨大的水雕塑作品吊裝的時候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水雕塑得到的這種關注與解讀超越了語言障礙,因為水造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跨越語言與文化障礙的通識調動力,我們能體會在任軍直覺式的創造中包含了一個藝術家對于普通民眾的理想公共境界的體察。水的豐富性與生動性表現成為雕塑作品,有其自然的美學感動力與富有意味的文化符號表達力;而在巨大的城市公共空間中,水又宣示了一系列的當代公共生活準則。
在一個符合新公共生活藍本的城市空間中,多一點明晃晃的“水份”反而顯得非常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