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雍正小花瓶圖樣,故宮博物院藏。仿燒時,底部可刻“三十而立”款。三十而立,30年的聚會的意義和珍貴,以我這點文化水,確實無法給出合適的形容。幸好有中國陶瓷名門之家——江蘇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能夠為我們用中國陶瓷的精美來表達這樣一份情感。黃釉瓷在中國陶瓷藝術中占有重要位置,黃色一向是帝王專用色。黃釉瓷始于唐代,明代以前的低溫黃秞多數為黃褐色或深黃色。傳世的黃釉瓷器源于宣德,釉色嬌嫩,釉面肥潤。
弘治、正德時期的黃秞達到歷史最高水準,以弘治時期最負盛譽。器物色調均勻一致,釉面平整無痕,色澤滋潤嬌嫩,且光澤度較好,恰似雞油,故稱為雞油黃,是真正的黃色。因施釉時直接將釉料澆在白釉瓷器上或素胎上,釉層不易剝落,故名“澆黃”。又因黃色淺淡嬌嫩,亦稱“嬌黃”。
明晚期,國力衰退,黃釉瓷曾一度停燒,直到清順治時期恢復燒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黃秞瓷在沿襲明代黃秞的基礎上,以仿宣德和弘治黃釉瓷為主,達到了黃釉瓷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高峰。黃釉瓷器屬明清宮廷用瓷,絕不允許民間使用。即使在叛亂不斷的嘉靖時期,也嚴禁民間使用,民窯可用金彩,也不能用黃釉瓷。明代祭祀有明確規定:天壇用青釉瓷,地壇用黃釉瓷,日壇用紅釉瓷,月壇用白釉瓷。
祭器的色澤需與祭典主題相符合。到了清代,黃色在宮廷內部的使用更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的。明黃色是皇帝和皇后的專利,任何人不得使用。清代的《國朝宮史》中記載:皇太后“黃瓷盤二百五十,各色瓷盤百;黃瓷碟四十五,各色瓷碟五十;黃瓷碗百,各色瓷碗五十。”皇后“黃瓷盤二百二十,各色瓷盤八十;黃瓷碟四十,各色瓷碟五十;黃瓷碗百,各色瓷碗五十。
”皇貴妃“白里黃瓷盤四,各色瓷盤四十;白里黃瓷碟四十,各色瓷碟十五;白里黃瓷碗四,各色瓷碗五十。”貴妃“黃地綠龍瓷盤四,各色瓷盤三十;黃地綠龍瓷碟四,各色瓷碟十;黃地綠龍瓷碗四,各色瓷碗五十。”嬪“藍地黃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十八;藍地黃龍瓷碟四,各色瓷碟六;藍地黃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四十。
”…可見,全黃釉瓷是皇帝、皇太后、皇后的專利。雍正黃釉是清三代最清新雅致,最富有藝術品位的佳品。雍正的黃釉色如檸檬,十分淡雅。我們知道,雍正皇帝對于瓷器的喜愛已到了入迷的程度。在他的親自過問下,雍正時期使用了從西洋進口的銻作為發色劑,使黃釉散發出更為迷人的檸檬色彩。黃釉瓷器以其美麗的色彩、特有的文化含義,為收藏者所青睞,在中國陶瓷拍賣市場中,黃釉雖有不俗表現,但相對于元青花、清三代琺瑯彩、粉彩瓷等價格與價值,仍顯得十分不相稱。
因此,上升空間會比較大。收藏一件明清時期的黃釉瓷器,不僅是一份財富,更是一段歷史。而擁有這樣一個三十而立的黃釉花瓶,也讓我們有幸的收藏起一份情緣,一段記憶,一份永遠銘刻在心底的同學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