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雕塑作品《一帶一路之歌》現身博鰲亞洲論壇,作為最熱的藝術新聞引發市場熱論,多家拍賣行在春拍將推出雕塑拍品的消息也吸引收藏者的關注。有多年書畫收藏經驗的江先生也準備在春拍入手購買第一件雕塑,作為書畫藏品的“配套裝飾”。“不少收藏者都是把雕塑和其他藝術品‘搭配收藏’的。”業內人士表示,這正反映了雕塑的裝飾性而不是強調其升值潛力,“建議收藏者們在選擇材質、題材、作者的同時,也考慮雕塑與空間的關系,讓雕塑的收藏‘活’起來。
”有的收藏者資金實力雄厚,一般會直接買斷一位作者的一批作品,等到價格上漲再出手。“有時候想不通,同樣是人類的精神創作,為何畫出來的有可能值幾千萬元,雕塑最多就只能是幾十萬元呢?”從事藝術策劃的孫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或許只能說是市場、投資決定的。如果藝術市場沒有投資價值,全是消費,藝術品價格可能會均衡很多。”不過,業內人士陳綺雯認為藝術品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能拿兩件不同的作品做對比:“如果非要拿品類對比,雖然架上繪畫整體比較昂貴,但是雕塑總體價格并不一定比油畫低,而與更小眾的版畫、水彩比,雕塑的整體價格還是有優勢的。
”她多次接觸雕塑的買家,了解到購買雕塑的人大多目的并不是投資,而是擺設:“大部分不是行家,而是收藏者,而且資金實力較強,不在乎升值,目的或者想拿來與家中的歐式家具搭配,或者為了與油畫相映生輝,或者在自己的藏品展覽中作為點綴。”在策展人、藝術評論人李耀看來,雕塑是一個有很長脈絡的藝術形式,在廣州市場上的占有率雖然遠不能與書畫、油畫比,但是公眾的認知度日漸提高,公眾的審美水平和接受程度也比以往有明顯變化:“無論是大的城市規劃中的雕塑配置,還是小的會所、樓盤里使用作為空間裝飾的雕塑藝術品,都比以往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和喜愛。
”在他的朋友圈中,除了科班出身的雕塑家,從事陶瓷、木雕、金屬鑄造的藝人們形成了一個相對固定的雕塑流通圈子:“他們往往都對某種材質有所迷戀,或者有某種審美上的偏好。”鄭先生曾就讀于美術學院的陶藝專業,所以以雕塑作為自己進入收藏市場的切入口。
“雖然雕塑在藝術門類中屬于小眾,收藏的、喜歡的人都不多,市場價值相對中國畫和油畫較弱,但是由古至今,都有收藏雕塑的習慣,比如古代的木雕、玉雕,現代的西方雕塑。”不過,一開始收藏,受到資金的限制,他并沒有“一步登天”,而是從本土的當代雕塑開始收藏,并分成學院派雕塑和民間雕塑兩方面。他對這樣的收藏策略胸有成竹:“學院派比較有升值的保障,而民間的又符合我的一些審美趣味。
”除了雕塑外,他也收藏一部分國畫和油畫,作為收藏的配置,理由是國畫市場最為火爆,方便流通,雕塑、書畫、油畫三種流通性不同的板塊可以形成互補的關系。在選擇作品時,他堅持以陳設作為選擇標準:“我們不是資深藏家,所以從考慮美化生活入手,這樣藏品既可以欣賞,又可以升值。
”目前,他正在逐漸把自己初期收藏的藏品進行“升級換代”:“早期喜歡直觀的畫面視覺效果,追求寫實作品,現在開始向抽象的藝術品靠攏。”他認為,有好的創意一樣是值得收藏的藝術品。不過目前大多數雕塑收藏者還是偏愛傳統,傳統的材質如銅、漢白玉,傳統的題材如人物、動物,傳統的手法如寫實、具象,而對于抽象的、使用了特殊材料的還是不太能接受。
李耀認為,以廣州為中心的廣東藝術市場向來偏重傳統題材、傳統材質,所以廣東的實驗性藝術也難有大發展、大繁榮。另外,目前雕塑的收藏也更傾向于追捧傳統名家,而且大多數會追捧某個名家或某一類風格,并進行系列收藏。
“雕塑是一種非常有個性的創作,不同的作者風格差異很大,不一定會兼容,如果放置在一起可能會不協調甚至產生沖突。”陳綺雯認為,這與拍賣行的引導有一定的關系:“所以作為藝術機構也要拓寬自己的認識和接受范圍,去引導收藏者理解更新、更多的藝術形式。”她建議,收藏雕塑要注意材質、題材、數量、作者之外,還要關注其裝飾性,只有在合適的空間進行展示,才能讓雕塑收藏“活”起來。
而李耀還強調鑒賞一件雕塑的時候要領會其藝術精神,即作品有沒有跟當代思想產生關系,其次藝術語言有沒有獨創性,三是技術上是否已經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