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義,紅軍已被當地老百姓神化。紅軍山上的這座塑像,被當地百姓尊為"紅軍菩薩",每天香火不斷。“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935年2月26日,毛澤東策馬來到遵義婁山關,感慨之下,填詞《憶秦娥·婁山關》。5天前,紅軍二渡赤水,回師黔北,取得自長征以來最大的一場勝利——婁山關大捷。
而毛澤東則在此前的遵義會議上,重回決策核心層。掛有毛澤東1964年題詞的遵義會議舊址,是座中西合璧,磚木結構的樓房,在青松翠柏和鮮花的掩映下,顯得高貴、雅致而充滿意蘊。令人回味的是,這座住宅原是國民黨黔軍師長柏輝章的私邸。1935年1月,就是在這座占地528平方米的住宅里,召開了遵義會議。這場會議使這座住宅成為標致性建筑,享受著無可比擬的尊貴。
否則,即使它再精美,也不過只具有建筑學和文化學的意義而已。如今,離城40多公里的婁山關,以及需要40元套票才能參觀的遵義會議舊址,在當地普通市民的心中,更多地駐留在對長征歷史的回憶之中。而位于湘江之畔的小龍山烈士陵園,卻是普通市民日常休閑鍛煉的中心之一。
拾階而上,陵園的廣場正中是紅軍烈士碑。碑后右方是刻著犧牲了的紅軍官兵名字、職務的紀念墻,以及鄧萍烈士的墓和雕像。碑后左側則是遵義最具傳奇色彩的“紅軍菩薩”雕像。“紅軍菩薩”高4.5米,雕塑體現的是一名女紅軍衛生員抱著一名腹部水腫的兒童喂藥。雕像前香爐里的香火不斷,以每年清明前后最盛。
這座被市民神化,被雕塑家藝術化的雕像,其歷史有據可查。只是,歷史的原型是個男的小紅軍衛生員,名叫龍思泉,廣西人,出身于中醫世家。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加入紅軍,不久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犧牲前擔任紅三軍團五師十三團二營衛生員。1935年1月7日,紅軍占領遵義城。那時的中央紅軍,原本要在遵義建立根據地,所以特別開展了許多群眾工作,并準備建立紅色政權。龍思泉積極熱情為駐地群眾看病,醫術也不錯,很快在當地小有名聲。
當時,遵義城南5公里外傷寒流行。龍思泉在出診回來后部隊已出發,他在追趕部隊途中被敵人抓住殺害。群眾感其恩德,偷偷將其遺體掩埋,并不斷有人去燒香燒紙。敵軍知道后欲挖墳拋尸。百姓便傳說龍思泉是“菩薩轉世”,得罪了要遭報應。那時敵軍也都迷信,遂不敢輕舉妄動。
此事越傳越神,說是“紅軍菩薩”確實靈驗,祛病消災,降福送子。解放后,政府將此墳墓從遠郊移至遵義城外小龍山上,此山從此得名“紅軍山”。自從墳墓遷來,群眾也就跟著來這里燒香。1990年7月,紅軍墳前的雕像塑成后,享受著百姓的香火和頂禮“摸”拜。當地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只要摸摸銅像的雙腳和藥罐、醫箱,便可趨病消災。
“摸”拜的結果就是,銅像雙腳被磨穿,即便在新近修補后,依舊放光。對此,當地政府既不鼓勵,也不禁止。群眾對紅軍的樸素感情,就以這種尊神的形式延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