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洞窟上百平方米的壁畫已被成功臨摹復制麥積山地處高山林區,氣候多雨陰濕,加之千年時間以來不可抗力因素的破壞,部分精美的壁畫和雕塑被自然界無情地摧殘。如今,由于歷朝歷代的重視與維護,現石窟內仍保存有后秦、北魏至明清各代壁畫1000多平方米。1995年以來,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借鑒敦煌的成功經驗,對壁畫進行長期細致的研究性臨摹,目前,部分洞窟上百平方米的壁畫已被成功復制了下來,等臨摹工作結束后,這些不可移動的文化瑰寶將有望“走”出國門。借鑒敦煌經驗保護壁畫據壁畫臨摹師楊曉東介紹,盡管敦煌壁畫在數量上要比麥積山壁畫多得多,但就其藝術價值而言,麥積山壁畫也有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壁畫,麥積山壁畫的藝術價值遠在敦煌壁畫之上。
但是,殘破斑駁的麥積山石窟壁畫,給研究造成了極大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我省著名攝影師、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所長花平寧先生借鑒敦煌的成功經驗,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只有通過對壁畫進行長期細致的研究性臨摹,才能解決一系列問題。臨摹工作得到專家肯定1995年后半年,楊曉東開始投身到臨摹壁畫這項艱巨的工作當中。
他說,記得當時,他第一次臨摹的是135窟的北魏時期的《一佛二菩薩》。這一干就是10年。采訪時,記者從一份資料上看到,楊曉東自1995年至今,先后參與臨摹的洞窟有第135窟、第4窟、第76窟、第127窟等,數量之大、任務之重可想而知,這期間他共臨摹壁畫上百平方米。據了解,去年,由敦煌藝術研究所前任所長關友惠先生、敦煌壁畫專家范興儒先生、西北師范大學敦煌藝術學院教授王宏恩先生等國內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團,風塵仆仆,應邀趕往天水,對麥積山壁畫臨品進行驗收和鑒定。
當他們對陳列于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展室的《西方凈土變》、《七佛圖》等臨品觀看之后,都顯得異常激動,幾乎是不約而同地贊嘆到:能從殘破的壁畫中整理出如此完美的線描圖,實在不易啊,這簡直是對中國美術史的一次巨大貢獻。臨摹后整體“搬”下山崖8月13日,記者采訪麥積山石窟研究所相關負責人時,他說,這些壁畫是不可再生的藝術瑰寶,如何更好地將其傳承下去是值得每位文物專家深思的問題。
忠實臨摹的壁畫,可以作為文物的副本永久性保存下來,使得文物的生命得以延續。尤其像127窟這種極為珍貴卻又出現風化等現象的石窟,如不及時整理臨摹,隨著時間的推移,壁畫的色彩、造型將會越來越模糊,再加上自然界不可抗力因素的破壞,這些國寶將會變得更加殘破不堪或不復存在,給搶救工作帶來困難。與此同時,通過對壁畫的整理臨摹,完成準確清晰的線描圖,將會為考古研究提供最為可靠的圖像資料,也為壁畫的宣傳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展品,同時也為麥積山壁畫“走”出國門,讓國內外游客近距離參觀提供了實物資料。
8月13日,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所長花平寧說,目前,多年從事石窟藝術保護的工作人員正在對部分石窟進行整窟臨摹復制,完成后將整體“搬”下山崖,陳列在山下的瑞應寺內,供游客近距離欣賞或赴世界各地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