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到18日,首屆“廣州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教師作品雙年展”在廣州美院的大學城美術館召開,來自北京、廣州的幾十位藝術家、研究者,以及眾多的大學生參觀了展覽。在展覽的研討會上,關于“藝術作品的社會性”成為藝術家們熱議的話題。
有專家指出,經過了一個追求藝術形式探索的過程后,現在是時候重申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問題。這次展覽是廣州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成立后的首次教師作品雙年展,參展作品包括造型藝術學院的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美術史各系及美術學基礎部100多位教師約160件作品。為了提升展覽的主題意識和學術價值,這次展覽采用了國際通行的策展人制度,由廣州美術學院院長黎明任總策展人,美術評論家李公明任執行策展人。
展覽的主題為“造型與新視覺時代”,總策展人黎明解釋說:“今天的視覺環境發生了空前的巨大變化,與之相應的,我們的藝術創作中曾經相對集中的觀察與造型方法出現了多元化的探索趨向,舊有的造型樣式和造型觀念必須要經歷一場蛻變才能生發出新的火花。”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的作品形式和內容都非常豐富,從國畫到油畫、從雕塑到裝置,從人物到山水,從抽象到具象,教師們的作品延續著各自研究領域的創作特點和風格,其中不乏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研討會是現場另一個亮點,來自北京和廣州兩地的專家在會上熱烈討論了諸如藝術家的責任、美術學院的建設等等問題。李公明介紹說,這次展覽提供了學院內部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一個學術交流平臺,帶給教師和學生們的震動都比較大,目前關于各種問題的探討還在各系師生中間延續。在研討會上,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尹吉男指出,不管是在北京還是廣州,現在的各種美術展覽上看到的作品,常常都是作品的藝術形式探索大于作品的社會性。
這次的展覽也反映出同樣的趨向,作品表現出很好的人文性和藝術性,但社會性的內容相對比較弱。這個話題很快激起了專家們的熱烈討論。廣州美院的李正天教授表示,藝術家也需要介入時代,以獨立的感官和面貌去對這個社會表達自己的獨立立場。美術評論家皮道堅則認為,藝術家要關注社會是肯定的,但這往往是由總體的文化氛圍來決定,不由個人立場決定。
在現場,李公明的兩幅作品成為大家公認的代表介入社會生活的作品。這兩幅作品分別是《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和《關注人民苦難的藝術家傅羅飛》,前者采用了本報2003年報道孫志剛案時的標題,后者則突出了一位以關注社會苦難著稱的藝術家形象。
在兩幅畫中,李公明都采用了將自畫像噴涂到畫布上,再用丙稀顏料進行藝術的加工處理。最后一個步驟是將兩個畫像并列在一起。李公明說,一個是關注苦難的藝術家,一個是社會苦難的代表,讓他們挨在一起,正是要表達藝術家應該關注人生、關注弱勢群體的主題。李公明介紹說,目前西方的當代藝術展,往往充斥著戰爭、環境等主題,走進他們的展廳,就感覺是進入了一個對人類種種問題反思和批判的場所。
在國內各門藝術有自己的藝術追求,還不能用同一種取向去要求,但近些年國內也在探討藝術的社會學轉向問題,這會是一個逐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