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波瀾不驚,偶然的興奮掩蓋不了理性面紗下的憂慮與遲疑;油畫雕塑虎頭蛇尾,轟轟烈烈了大半年,年底卻打盹;瓷器雜件倒是熱鬧起來了…將這幾個板塊放在一起比較,2006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就顯得多姿多彩了。2006年也許是中國書畫自1993年以來最平淡乏味的一年。不再有前幾年的亢奮了:藏家拿出來的畫越來越少,買家到拍賣會現場的次數越來越少,拍賣場次與拍品數量越來越少,甚至連看熱鬧的也越來越少了。
如此場景,與2005年底的股市何其相似!第一,當精品出現時,藏家還是會禁不住興奮。例如上海道明底價180萬元、成交528萬元的金農《絲綸圖》,北京保利底價20萬元、成交407萬元的吳鎮《毛竹》,以及北京匡時649萬成交的弘旿《素瀨松唫》圖,都讓人興奮不已。
因為這些作品真、精、稀。第二,古代書畫和書法作品價格不降反升。中國嘉德以專場推出的《食筍齋》藏書法系列、近現代書法家中于右任、康有為、謝無量等大家的作品價格,均較幾年前有了比較明顯的攀升。第三,低價的誘惑,更容易導致高價的產生。例如上海道明秋拍的林墉系列作品、中國嘉德四季拍賣的諸多作品,雖然估價較低,但成交價往往幾倍于底價———前提是這些作品本身精彩。
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體的油畫雕塑板塊,曾經用井噴的價格燃燒著市場激情,不過,當這個冬天到來時,人們發現燃料已經不足。第一,價格迅速拉升,但風光只屬于年輕人。在張曉剛、岳敏君、周春芽等年輕藝術家的前衛作品價格一輪又一輪升高的同時,以寫實為主的傳統繪畫卻顯得那么落寞,經常成片流拍。概念重于技法,成了畫商們獵奇的法寶,以至于剛畢業、甚至剛踏進校門的美院學生,來不及反應就成了簽約畫家,再一轉眼,作品就出現在拍賣會上。
第二,拍賣公司的分量越來越重。2002年之前,只有中國嘉德孤獨地堅持了9年油畫拍賣,境況亦是寥寥。其后不斷有新的拍賣公司參與進來,到了去年,國內的藝術品拍賣公司就很少有不拍油畫的了。而且油畫分類越來越細,圖錄越來越厚,僅北京七家主要的拍賣公司,過去兩年里共拍了近5000件拍品,成交總額近18億元。
第三,陌生的面孔越來越多。由于成交火爆,油畫雕塑被更多媒體關注,被更多投資人關注,于是進入油畫雕塑市場的陌生面孔便多起來了。但事實上,由于創作周期、存量等原因,市場根本沒有如此大容量,于是同一件作品便可能在不同公司間流轉,而每一次周轉都會產生新的高價——多么熟悉的一幕!以瓷器、玉器、文玩、佛像等構成的瓷器雜件板塊,多年來在國內市場鮮有表現。長期平穩而健康的發展夯實了基礎,這一板塊開始顯現噴薄前的萌動。
雖然“乾隆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盌”、“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坐像”、“洪武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等創天價的拍品還是產生在香港,但越來越多的頂級拍品被內地買家拍回卻是不爭的事實——買家素質提升,對瓷雜市場的長期發展無疑利好。與此同時,中國嘉德春拍時“乾隆粉彩開光八仙過海圖盤口瓶”以528萬元成交,也預示高端瓷雜市場初露端倪。
此外,龐大的瓷雜板塊出現了精耕細作趨勢。除了玉器較早獨立出來外,北京匡時推出的佛像專場、杭州西泠的印章專場、中國嘉德的文玩專場等等,脫離籠統瓷雜專場后,反而拍出了更高價格。